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

人口普查 古已有之
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正在进行。 自有国家出现以来,人口调查就以各种面貌出现。1953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次全国范围人口普查,这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

“强国知十三数”

自有国家诞生以来,一国之内到底有多少人口,就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早在大禹时期,就进行过人口调查。后世记载,大禹为治水进行人口调查,当时人口为1355万人。不过,这个数字只是后世的传说,没有可靠的依据。

从一个侧面来说,人口的多寡也是国力的象征。因此,人口调查也被称作“国势调查”。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很重视人口调查,他说:“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不但在齐国大力推动人口统计工作,还十分注重调查人口的素质,比如有专门技能的男人和女人有多少,鳏夫、寡妇、病人有多少等。秦国的宰相商鞅也十分注重人口调查工作,他下令在秦国将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一个数据,西汉平帝元始五年进行过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全国共有居民5900多万人,具体地说,是59594978人,这个数字竟然精确到个位数,着实令人惊叹。

我国古代人口登记制度世界领先

人口登记制度,是我国自古以来一项十分有特色的人口管理制度,甚至可以说,我国古代在人口管理、人口清查等方面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代。周代设有专门的官府“司民”,负责人口统计、人口普查工作。当时,婴儿出生后,首先要到基层居民组织“比”“阁”登记,还要上报到县、州等官府里备案,人死亡后要及时申报注销户口。

秦国很重视户口的管理和统计。据记载,商鞅有这样的说法:“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全国都要把出生和死亡的人口加以统计,生的上户口,死的销户口。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非常大,从县到乡,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可以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写道:“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黑。

隋朝建立后,户口管理也很严格,多次进行全国规模的户口大检查,并且实行“貌阅”,即对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并发动检举,凡是户口不实的,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因此,史学家都认为隋朝户口统计比较接近实际。据隋朝大业五年清查,当时人口总数是4602万人。

唐朝时,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急剧增长,户口管理起初很严格,但从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从当时记载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当时人户统计的混乱,比如按《旧唐书·玄宗纪》记载的数据,天宝十四年比天宝十三年户数突然降了74万余户,但人口却增加了38821人,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宋朝在赵匡胤登位之初就着手统计、普查人口。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规定:每三年普查一次人口、编造一次户籍。因人口普查在闰年进行,因而称人口普查登记的册子为“闰年图”。宋朝的人口普查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只登男、不登女。因而人口统计数字并不完整。

明朝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实行“户帖”制度。“户帖”是一种张贴在外群众可见的户口清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起,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县以户为单位进行户口登记,登载户主、人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及田宅、资产、职业等项目,在职业项目内又分为军、民、匠、灶(制盐户)四籍,自此以后,每十年对全国人口普查一次。

清朝沿袭明朝的户口管理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世祖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下令每年要统计户、人变化情况。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就是不收人头税了,根据田产来收税,因此导致清朝人口激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总数达1亿4341万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1亿。而据清末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4亿多人。

2

1

2

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1928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经试行了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当时的内政部于1928年5月发出了在3个月内进行人口调查的指示,但没有成立任何统计机关。调查提纲和程序据说是由警察厅规定的。这次调查没有规定标准时间,只规定调查常住人口,调查表按户填写。调查的项目有姓名、性别、与户主的关系、年龄、出生时间与地点、在校学习年限、生理上的缺陷等。当时,人口统计成员主要是警察,但警察不是挨家挨户上门调查,而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

虽然说要在3个月内完成人口调查,但直到1931年2月才发表了最终的人口调查数字:47480万,这就是当时常说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的来历。不过,这个调查数字是很不准确的。

1953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这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1953年,以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的标准时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考虑到当时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农村里的中学生很少,又无普查经验,只确定了当时最急需的姓名、与户主的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和住址6个项目。根据这次人口普查,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为601936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964年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标准时间,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调查项目。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这次人口普查表明,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0269人。

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国家统计局于1982年10月27日公布的数字表明,当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008175188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登记的项目共21项,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的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普查结果表明,当时全国人口为1160017381人。

2000年11月1日启动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并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据统计,当时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

2010年11月1日启动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3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