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2月1日 星期

热爱传统文化 老人编写《论语今悟》

薛泮郎平时就喜欢看书。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实 习 生 孙 梦

《论语》是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在许多人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家住滨河路永冠·滨河佳苑小区的薛泮郎老人十分热爱传统文化,几十年来把《论语》反复阅读,关于《论语》写了12万字的注解和自己阅读的感悟。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老人写12万字《论语今悟》

第一次和薛泮郎见面,是在受降路社居委的办公室内。他今年67岁,身穿一件黑色的棉袄,指甲修剪得很整洁,手指细长。在和记者的聊天中,薛泮郎常引经据典,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论语》,更是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薛泮郎老人告诉记者,他过去曾是一名物理老师,目前退休在家。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很喜欢阅读书籍。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慢慢接触到了不少传统文化的书籍,《论语》就是其中之一。初读《论语》,虽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越读越觉得有意义。几十年来,他不间断地研读《论语》,到图书馆和书店时,对一些名家写的《论语》注解类书籍,也十分关注。

2000年左右,薛泮郎在市图书馆看到一位作家所写的关于《论语》注解的书中,有许多地方都和自己的见解不同,甚至有些部分出现了与如家思想不符合的解释,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薛泮郎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打算写下自己对《论语》的理解。

手稿修改十几遍

说干就干,打定主意以后,薛泮郎就开始下笔了。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薛泮郎写出了12万字的《论语》注解,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一些感悟也写了进去,将这本书取名为《论语今悟》。翻阅这本书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论语》中的词组、句子进行了明晰的注解,并且在注释的后面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书写成以后,薛泮郎依然经常阅读《论语》,不断修改自己的手稿,至今已经修改十几遍了。“每读一遍《论语》,感受都不一样,我经常在手稿上增加或者修改内容。”薛泮郎说。2009年,家里购买了电脑,为了更好地写作,当时已60岁的薛泮郎从头开始,学习起了电脑,将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字键入电脑。

倾心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教育人要有仁爱,要讲礼仪,这些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非常强的正面作用。”薛泮郎说,“正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正面价值,让我深感现在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

薛泮郎经常向别人宣传、讲授儒家文化,义务到各个传统文化讲堂讲课。薛泮郎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是中国人强烈历史自豪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精神来源。

除了《论语》外,薛泮郎对历史也很有兴趣,最喜欢阅读《中国通史》,目的是要弄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部《中国历史长卷》。此长卷有5米多长,用文配图的格式,按照时间顺序,演绎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文化蕴含于历史之中,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习历史有助于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薛泮郎说。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