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东省30多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但在山东省平邑县玉荣石膏矿,1月29日传出的一则消息却让在场的所有人心头一暖:井下200多米矿井中的4名工人,在被困36天之后终于获救。至此,平邑县玉荣石膏矿坍塌事故中被困的29名矿工中,15人获救,1人遇难,13名矿工仍失联。
救人如救火
2015年12月25日早晨,山东省平邑县玉荣石膏矿因邻近的废矿采空区坍塌引发矿震而发生坍塌,29名作业人员被困在井下200多米深处。
坍塌发生时,矿工赵志印正在井下钻孔。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突然一阵狂风,把他挤到巷道壁上动弹不得,耳朵也听不见声音;巷道底部开始摇晃,顶部开始掉石头。出路被堵住,赵志印只能找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躲了起来,等待救援。
48岁的管国启是井下铲车工。他说,事先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之间开始冒顶,石头就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巷道里的灯一下子全灭了。管国启立即下车开始往安全巷道跑,他的头部和右腿被石头砸中,造成右腿骨、鼻梁骨和上颌骨骨折。
救人如救火。事故发生后,山东省、临沂市政府迅速成立救援指挥部,并调集救援人员和物资前往事发石膏矿,救援工作随即展开;国家安监总局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专家也紧急赶到平邑县,指导救援工作。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的战役打响。
赵志印等人无疑是幸运的,事发后有4名矿工成功自救,并向救援人员报告了他们的位置。但由于井底堵塞严重,并且有人受伤,救援难度很大。紧急关头,率先赶到救援现场的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临矿集团两支矿山救护队队员冒着巷道继续坍塌的危险,开辟出仅容一人通行的狭窄空间,爬行过去将赵志印和另外5名被困人员抬出地面。
“救这6个人的时候,我们还隐隐约约听到有其他人的声音。”枣矿集团救护大队队长刘金辉说,将赵志印等人救出之后,他们顺着巷道展开了搜寻,找到了另外两名被困人员,其中一人已经死亡,另一名矿工双腿被巨石压住,经过医护人员紧急实施手术之后,于2015年12月26日凌晨被救出。然而,此时还有17人被困在井下,音讯全无。
2015年12月26日凌晨,前往井下探查坍塌情况的救援队员带回了井下坍塌和堵塞情况的详细报告。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高广伟介绍,为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救援指挥部累计调集一流矿山救援设备600余台(套),设备水平为全国历次矿山事故救援最先进;最多时有近千人参与营救。
救援一波三折
石膏矿素以地质条件复杂著称,救援工作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山东省临沂市市长张术平告诉记者,按照救援方案,打通两条井下救援通道是最有可能实现快速救人的方式。然而,井下巷道不断发生坍塌和冒落,掉落的石块有的重达十几吨甚至几十吨,救援人员强行打通、修复支护的巷道遭到反复破坏,掘进缓慢。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受坍塌影响,井下涌水量日益增大,救援人员好不容易开辟出的井下救援基地被淹没,涌水一度威胁到救援人员出入的1号井口。
就在大家都在为找不到被困人员而焦虑时,2015年12月30日,直径178毫米的2号钻孔被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打通,生命信息探测系统找到了部分幸存者,现场救援人员顿时为之沸腾。
“通过实时画面,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向探头招手。”高广伟说,救援人员随即向井下投放电话,顺利与这4名幸存者建立了联系,饮水和药品也一批批送到他们手中。
坚持36天战胜死神
谁都没有想到,从发现这4名幸存者到成功将他们救出,前后会相距30天。高广伟说,虽然事前已经预计到了救援会非常困难,但实际难度依然超出了想象。
在这期间,井下坍塌接二连三发生,淤泥和积水位置节节攀升,并且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井下救援工作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为避免次生事故,救援指挥部不得不命令井下救援人员全部撤出,井下救援工作中止。原本并非首选的大口径钻机打孔救援方案,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
井下的涌水也曾导致钻孔半途而废。由于4名被困人员所在位置水位上升,他们被迫拖着电话线转移到位置更高的安全区域。救援人员打到半途的3号救生钻孔只能停工,另选位置。
对其他被困失联人员的搜寻也在同步进行着,但一个个钻孔被打通,生命探测系统一次次进入井下,都没有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因天气寒冷,很多救援人员重感冒,却依旧坚守救援一线。
时间一天天过去,钻孔接近打通、即将实施营救的消息一次次传来,但都因临场变化而化为泡影。经历了无数波折,救援工作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月29日晚,救生通道再次被疏通,等待已久的救援队员们放下了救生吊带。21时21分,起重机将首名矿工提出地面,救援人员紧急将他送往医院。此后,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名矿工升井。第四名矿工升井时已经是22时50分,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36天。4名矿工在井下的坚持与等待,终于换来新生!
救援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生命的奇迹!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