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指
近些年,创业成功、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少。甚至在部分高校的讲座上,相比传统的哲学、艺术话题,创业分享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在这种躁动中,一些年轻人奔走相告——创业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已毕业离校,刘晨(化名)仍在为两年多前在校创业“被坑”的经历维权。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这些被骗团队的标的物货款金额达270万元。广西一项调查发现,受访的创业大学生对项目如何获得收益及成本控制“很清楚”的仅18.46%,“不是很清楚及不清楚”的达35.9%。(1月31日《中国青年报》)
相比创业成功的励志传奇,有关创业失败的故事,就实在少的可怜了,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后者占比要更高。
这也不奇怪,大学生都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自信自强,即便把一些失败的案例放在他们面前,估计也没几个人听得进去。更何况,还有一些老牌心灵鸡汤作引导,例如“年轻没有失败”、“梦想要有,万一实现了呢”——这些都有意无意地在弱化风险,仿佛只要踏进创业的大潮,黄金就会滚滚来似的。
从我的观察来说,大学生对创业的基本认识还有待提升。
以报道中介绍的事件为例,批发手机,拿货,然后卖手机,实在是没有什么门槛的工作,不需要知识积累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别忘了,在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当中,“创业”二字之前还有两个字——“创新”。所以,在传统的经营项目里套上一点伪互联网+,比如开个微信公号,注定是没有什么前途的。道理很简单,你能想到的,早就有人干了。
这番话并不是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
我想说的是,如果对风险没有足够预判,比如钱一旦被人骗了,通过什么渠道维权,能最大程度地拿回损失;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手头做的事是能改变人类,还是仅仅可以帮团队成员填饱肚子——如果这些都没想清楚甚至根本没想过,还是别瞎掺合了,老实读书去吧。
最近,“微信教父”张小龙的语录颇为流行,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一生中一直顺风顺水,那么说明你做的事基本没什么价值。”他还有句话是,“人要成功很难,比成功更难的是,知道你的成功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