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2月15日 星期

传统老行当 还能见几个

半截塔村的王兴义在给村民补锅。 本报记者 张晓甫 摄
流动修鞋摊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
本报记者 王海防 摄
美发厅逐渐增多,剃头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只好纷纷改行,另谋生路。 本报记者 王海防 摄

剃头匠:手艺传承面临困境

修伞、补锅、修表、剃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是人们在农村庚会上经常遇见的老行当。时光荏苒,据搜狐网等网站统计,当下我国有27个“乡村老行当”正濒临消失,其中包含刻章、打铁、吹银、剪纸等很多经典行业。如今这些老行当在我市的情况如何?这些传统行当后继有人吗?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实 习 生 陈金旭

二三十年前的农村,理发店较少,乡亲们理发的活计,是由剃头匠来完成的。时过境迁,当一家家门店鲜亮、装潢豪华的美发厅出现在城市各处时,街头剃头匠踪影难觅。

一把木制的凳子、一面镜子、一个洗脸架、一个工具箱、一条毛巾、一长条形磨刀布,算得上是郾城区孟庙镇关徐村解师傅的全部行当。

65岁的解师傅技术精湛,除了剃头,还会帮忙刮胡须,而理发店一般不会为顾客刮胡须。“别看这里寒碜,因为手艺精湛,不少老人前来剃头,几十年不变。”一名50多岁的顾客说道。不到11点,解师傅就做了好几单生意。相比其他同行来说,解师傅算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如今的生意比最风光的时候差很多。

解师傅13岁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在该行已摸爬滚打50多个年头。他经历过剃头匠的风光时刻,也见证了这项老手艺的没落。“以前最火的时候,孟庙镇中心街能摆十几个剃头摊子,那时年轻,平均一天要接六七十单生意。”在解师傅的记忆中,那时候算是剃头匠最风光的时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髦的美发厅逐渐增多,生意越来越难做,剃头匠纷纷改行,另谋生路。以前,各个年龄段的顾客都会来剃头,而今却缩减到只有老人和小孩。

“只有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做这种事。”解师傅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传统的剃头匠已所剩无几,尤其是城市建成区,仅有几个人从事这个行业,在老解的印象里,交通北路有一家,太行山路沙河桥南头有一家。谈及这项手艺的起落,张师傅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那时剃头一次1元,一个月下来,能赚2000元,在当时算高收入了。不过,现在生意萧条,一个月才赚1000多元。

相比于美发店的“高额消费”,剃头匠“一次5元”的定价显然实惠许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剃头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渐被环境舒适的美发厅所取代,这项老手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解师傅告诉记者,该行业最火的时候,有不少人前来学手艺,但到了2000年前后,就没有人愿学这门手艺了,因为收入低,自己带的徒弟也纷纷转行。“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再做五六年就不做了。估计要不了多久,这个行业就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解师傅感慨地说。

补锅:生意差利润薄

2月1日上午10点多,记者几经打听终于来到了半截塔村王兴义的家里。王兴义今年69岁了,补锅卖锅这个传统行当,他已经干了整整42年。

在这个简朴的小院里,王兴义正给村民补锅。“家里的电饭煲锅底坏了,来这里修修。”一个村民正在等着王兴义给他补锅。拿起铁锤,王兴义找了一个崭新的锅底套在电饭煲上,用锤子开始敲打起来。

40多年的赶庚会经验,王兴义基本上转遍了附近的所有村子,有时候还到城区邙山路等繁华地段补锅。“现在很多搞宣传的活动都是送锅、送电饭煲,补锅的人越来越少了。”王兴义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一个庚会上只拉到两三单生意,“像这样的锅底一般10元钱,最多能挣4元,利润本来就很薄。”拿起一个电饭煲的专用锅底,王兴义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一个庚会连10元钱都挣不到。

传统工匠难觅踪迹

2月1日,源汇区大刘镇中心大街上车水马龙。记者来到这里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公交车仍要绕开中心街这段路。“每月逢三这里就有庚会,公交车就得从这里绕开。”记者准备下车时,司机张师傅告诉记者。

紧赶慢赶,记者终于来到了这条一公里长的中心街上。“现在连修表匠都找不到了,更别提吹银的师傅了。”一个摆摊的商贩告诉记者,这些年他连修铝锅补铁盆的师傅也很难看到了。

2004年手机开始普及,手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不少修表匠也纷纷开始另谋出路,张广廷算是一个成功转型的民间手艺人。“修表、修电视、配钥匙都干过。”张广廷家住在大刘镇黄李村,周边村子的庚会他十分熟悉。“现在想干也干不成了,没有顾客了。”2005年,他依靠多年的积蓄,在大刘镇中心街购买了一套上下两层的门面房,专做五金批发的生意,算是又找到了一个谋生的手段。

乡村老油坊几经沉浮

临近春节,很多人开始采购食用油,有的在农贸市场上直接购买散装油,有的在超市购买品牌食用油。

2月1日,记者在郾城区黑龙潭镇黄赵村见到了一家大型油坊。该油坊门前站满了前来榨油的人,不少村民直接从家里拿来花生、油菜籽、芝麻等,准备在这里榨油。“一斤芝麻油需要两斤三两芝麻,一斤菜籽油需要两斤半的油菜籽。”油坊老板李国有告诉记者,从农历腊八开始,油坊的生意就很火爆。

“城里人也来,市区酒店的也来批发。”李老板的油坊每天两台机器不停工,他还专门雇了两名村民来帮忙。

提起前几年的生意,李国有颇有几分感慨。“榨油生意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行了,这几年又重新火起来。”李国有的父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村里榨油,依靠石磨、大锅这些传统的工具榨油起家,传到李国有手里,这些老工具已经破败不堪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现代压榨食用油开始流行于城市乡村。李国有依靠手工磨走街串户的生意难以为继。2004年,他和爱人商量购买了一台电动榨油机。“用的还是老原料,效率高、出力少,销量慢慢又上来了。”李国有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地沟油、各种转基因玉米大豆油等的担心和恐惧,让他的传统生意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让老行当成为城市一景

修伞、补锅、磨刀等行当曾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很多民间手艺人靠此谋生。

召陵区文化产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认为东西坏了,拿去维修费神费力,不如换新的,生活用品“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再三年”情形很少能见到了。手艺人的生意大不如以前,很多人都另谋他业了。如此一来,社会上这样的老行当很少能见到了,即便还有人想维修这些生活用品,也找不到手艺人了。

“其实,这些老行当虽说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如今却依旧能起到便民作用,同时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城市的一道别致风景,并传承着一种文化。”该负责人说。

面对这些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现状,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有关方面可以考虑出手给予一定的帮扶。如由职能部门牵头,将这些手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在各个社区里设置一些公益岗位。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景点设置老行当展示这样的项目,相应也能勾起游客美好的回忆。如此,既能让手艺人有用武之地,又能起到便民作用,还能让这些老行当重新焕发活力。

“人们的观念也应有所转变,东西一坏就扔也是一种浪费,若是损坏程度并不严重,不妨重拾老传统,修修再用,这也是勤俭的体现,自己还能节省开支,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何乐而不为呢。”不少网友这样认为。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