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实 习 生 杨 淇
“要是再晚来几天,你就见不到我了。这几天就等通知准备回工地哩。”2月15日上午,当记者见到他时,老侯正准备返程去唐山迁安。
老侯名叫侯付德,家在召陵区老窝镇。打工多年,在市区买了房子。他是个普通的农民工,近些年来领着几十号农民工弟兄转战祖国南北。2003年,参与建设小汤山医院,2008年建设过鸟巢。
去年,老侯带领老窝、龙城、新店等地的30多位农民工兄弟在唐山迁安的一栋综合服务楼搞二次装修。“不是吹的,咱漯河的农民工在外面的口碑是相当好的。”老侯很自信。尤其是油漆工,在外地很有市场。
“好名声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老侯说话很直白。说句实在话,刚开始进入工地,别人一问是河南的,并不看好能承担如此重要的工程,但是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认为漯河人“老实、能干、任劳任怨”。
2008年,老侯从漯河带去100多个家乡的农民工兄弟,参与了鸟巢10万个座椅的安装工作。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老侯他们不讲价钱,加班加点,赶工期。终于提前而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分包的任务,得到建设方的高度评价。
“咱们出去就是干活的,代表的是漯河的形象、河南的形象,咱可不能给家乡人丢脸!”老侯经常这样对工友们说。口碑好了,不但为自己也为家乡其他的农民工兄弟创造好的打工环境。
2015年春节过后,老侯和工友来到唐山迁安。刚刚到工地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建设方和其他地方工友对他们刮目相看。
一天夜里,天气突然降温,雨夹雪随之而下。当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工地上一片寂静,只听外边寒风的“嗖嗖”声。“老侯,快喊兄弟们起来,抓紧时间把水泥苫好,要不水泥就毁了。”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听到这里,老侯迅速穿衣,并通知工友,一起冒着风雪去盖工地上堆放的水泥。
“工地上的袋装水泥有几千吨,大家干3、4个小时才收工。”老侯对记者说。几个小时下来,大家累的上气不接下气。这件事后,老侯他们并没有要求额外加薪,只是按正常工时算工资。几天后,工地上一位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老侯:“你们真是好样的。那天,你们的行动速度最快,还不讲条件。”
果不其然,随后,工地召开大会,有关负责人专门表扬了老侯他们:“听从指挥,能打硬仗!”
“其实这也是对咱漯河农民工、河南农民工的褒奖!”老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