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敏 于文博
挂灯笼、贴福字、放鞭炮……这些或许是大多数市民在春节期间所经历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让一些在外奔波的游子感受到了亲人和家的温暖。春节期间,记者对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的市民进行了采访。
回娘家后准妈妈不舍得离开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这首歌唱的是回娘家。2月9日(大年初二)上午,解雪茹就和丈夫带着礼物从郑州回到了郾城区白庙村的娘家过年。
“我和俺爱人都在郑州工作,去年春节前后结的婚,今年是结婚后回娘家的第一个新年。和父母说说一年的工作生活,聊聊家常,这是一件最幸福的事。”解雪茹告诉记者,回娘家过年,自己很期盼。
今年26岁的解雪茹还是一位怀孕6个月的准妈妈。解雪茹告诉记者,东西没有拿太多,就给父母准备了一个大红包,陪父母说说话,做了几道拿手菜。
2月10日,解雪茹和丈夫就走上了回婆婆家的路程。“就回来了一天时间,俺弟吃饭的时候还说,平时春节过年,都是我和他一起贴春联的。今年,只有他一个人贴春联,说的我都不想回郑州了。”解雪茹笑呵呵地说。
陪父母过年感觉很温馨
48岁的彭丽娟在青岛打工,腊月二十八就和丈夫带着女儿回到了源汇区戏楼后街社区的老家过年。
彭丽娟的的父母已经78岁。“大年初一,带着他们二老,还有其他亲人一起去泡了温泉,在旅游中感受亲情的温暖。”彭丽娟说,平时工作忙,很少回来陪父母,趁着春节放假,好好陪陪父母。
彭丽娟告诉记者,除夕那天,父母忙着烧年夜饭,她帮着父母打下手。“俺妈看着我瞎忙的样子,脸上的笑一直挂着。吃了年夜饭之后,就陪俺爸妈看了春晚,这样的感觉很温馨。”
在这个春节,陪父母一起吃团圆饭、走亲访友,陪伴父母外出旅行成了彭丽娟所要做的事儿。彭丽娟说:“因为工作很忙,并且经常在外地,相聚的时光总是幸福而短暂,平时更多的是通过微信、电话联系。不管在哪,只要跟父母在一起,就有家的感觉。”
给母亲过66岁大寿
家在源汇区问十乡西师村的师丹凤在洛阳工作,今年春节回老家,赶上母亲的66岁大寿,在为母亲举办的寿宴中,她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
2月10日,师丹凤家的小院里十分热闹,许多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为师丹凤的母亲庆祝66岁生日。“那天,我们家很多亲戚都去了,可热闹了。”师丹凤说,母亲特别开心,兴奋劲儿一连持续了几天。
“我和哥哥都在外地工作,陪父母的时间很少。”师丹凤告诉记者,平日,家中只有母亲和父亲,不能时时在身边陪伴,让她觉得很遗憾。今年是母亲的66岁大寿,她和哥哥就想为母亲好好过一个生日,让母亲高兴高兴,也希望趁着这个时机,让亲戚朋友们齐聚一堂,开开心心过个年。
“2015年,我妈的身体有段时间不太好,我希望她以后健健康康的,越活越年轻。”师丹凤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