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王 璐
随着一盏走马灯被点亮,手持木掀的小人在灯屏上一上一下扬粮食,两个手持大锯的工人在做木工……“人民公社好”的故事就在灯笼里“活”了起来。这盏被收藏了30多年的走马灯出自市民曹东亮之手。近日,记者来到黄河广场附近的曹东亮家,看到了这盏点亮了30多个元宵节的走马灯。
从小与走马灯结缘
62岁的曹东亮与走马灯结缘30余载,擅长制作灯笼的母亲教会了他这项手艺。儿时他家中贫寒,每年元宵节,他与母亲就地取材,用高粱秆等制作走马灯,村里村外的人都跑来观赏。
“从小就看着家里的长辈做走马灯,渐渐喜欢上了这项技艺。”曹东亮说。
18岁那年,曹东亮做了第一盏走马灯。”我从小就跟母亲学做走马灯,上学时还在学校里制作过一个。走马灯技艺中包含刻纸、绘画、设计,最重要的是工艺。”曹东亮告诉记者。
让曹东亮印象深刻的是,1974年元宵节,他制作的走马灯被拎到了西平县五沟营吕哨村。“当时村里的宣传队在演出,很多正在看演出的村民纷纷跑来观看走马灯,现场非常热闹。”
“古时的花灯大多是用搓好的纸捻,将高粱秆绑扎成各种形状的灯骨架,糊上色纸,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写上吉祥的字句,贴上花边,装上丝穗,内放蜡烛,便成了花灯。”曹东亮告诉记者,小时候,家家户户过元宵节都自己做灯,用纸糊的,里面点着蜡烛。夜里小孩们举着鲤鱼灯,或拉着有轮子的花灯出门撒欢,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欢笑声。
走马灯纯手工制作
在曹东亮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收藏的一盏走马灯。灯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镂空花纹,还有分别象征农、林、牧、副、渔等场景的手工剪纸图案,整盏灯笼一共六面,造型别致,制作精细。这盏走马灯保存了30多年,灯笼已经有些褪色,但只要点亮灯笼,内外两侧活灵活现的小人还是十分夺目。“这是我做的最成功的一盏走马灯,距今已经有30多年了。1988年元宵节,在郾城县(现郾城区)教育局和文化局举办的灯展中,这盏走马灯获得了一等奖。”曹东亮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曹东亮制作的这盏“走马灯”是纸糊的,用高粱秆和剪纸制作而成,长约26厘米,宽23厘米,高36厘米。这盏走马灯是以农民劳务为主题,讲述的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故事。走马灯为六面体,每一面有一个故事,由一个或多个小人组合,每个小人都绑着一根头发。走马灯的中间由一根轴和多面风页、铁丝组成。“制作走马灯颇费时费工,一盏灯上至少有七八十个零部件,历经一百多道工序,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而且全是手工制作。”曹东亮告诉记者。
曹东亮说,走马灯的奥妙就在于一个“走”字。灯里点燃蜡烛,热气上升,带动灯中心转轴顶端的纸伞转动,同时也带动固定在转轴上的头发动起来,每面上的小人就由一根头发带动起来。
除了表现经典故事,曹东亮还在灯上用剪纸剪出玉米等元素,让历史悠久的走马灯在今天转得更“快”。
每年元宵节都点亮让家人看
走马灯是中国民间彩灯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常见于元宵、中秋等节日。因走马灯制作工艺复杂,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很难觅见它的踪影。
每年的元宵节,曹东亮都会把这盏走马灯拿出来让家里的孩子观看。曹东亮有一对双胞胎孙女,今年元宵节临近,看到爷爷又把走马灯拿了出来,两个孙女都凑上前来观看。
当记者问:“爷爷做的灯好看吗?”曹东亮的孙女朵朵笑呵呵地说:“好看,爷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点上蜡烛让我们看,上面的小人会动。”曹东亮的孙女果果说:“爷爷还给我们讲上面的故事。”
这时,曹东亮把照相机拿了出来。记者在录像和照片里,看到走马灯在晚上点亮后,上面的人物在动。“每年的元宵节,我都会拿出走马灯,点上蜡烛,让孩子们看看。走马灯属于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给孩子们讲述和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走马灯的神奇和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传统手艺得到传承
记者了解到,在公元1000年左右,走马灯成为汉族特色工艺品,是中国传统彩灯之一。在民间,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庆贺。据相关史料记载,走马灯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代。民间素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元宵)夜的灯”之说,不论是“灯”还是“火”,走马灯都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历代许多古籍和诗词里都有关于走马灯的记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有走马灯夜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叙走马灯,“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南宋·姜夔《感赋诗》中描述走马灯“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清代,走马灯也盛行不衰,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中有云:“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弛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曹东亮告诉记者,“走马灯不仅是一种彩灯,更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弘扬和传承。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对于了解和探讨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我国文明发展史,具有积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由于走马灯制作难度比较大,能不能让灯跑起来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手艺活,所以学习走马灯的制作必须心细如尘,同时需要较强的绘画和剪纸功底。目前,这门手艺只掌握在老一辈的少数人手中,走马灯技艺必须传承下去。我准备向市文化局申请物质非文化遗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走马灯,能够传承这门手艺。”曹东亮说。
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收徒弟,曹东亮告诉记者:“不管这项技艺能否申请成功,如果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我都会教给他们的,让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钱塘瞿佑所著《双头牡丹灯记》中记载:“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在古代,人们称夜为“宵”,称农历的正月为“元月”,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之日,因此人们称这天为“元宵节”,并加以庆祝。这一点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过节时以火把驱邪的习俗。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记载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逐渐演变为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民间流传一则传说。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刚进正月,老天连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其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这天一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人们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间长安城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低声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她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同时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红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全城挂红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姑娘做的汤圆最好,人们从此便把汤圆改叫“元宵”,这天也就叫做“元宵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