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我市各地的就业招聘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只要你有一份干事创业的真诚,都会在这里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新舞台。这里,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有在外地打拼多年,如今返乡就业的职场精英。我市提供的各项就业环境,让他们在家乡找到稳稳的幸福。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实 习 生 陈金旭
求职者更愿意在家门口就业
2月19日上午9点,召陵区新春招聘暨电商人才双选会的举办令平日安静的东兴电子商务园人声鼎沸。电子加工、电子商务、美容美发等60余家企业“求贤若渴”。本次双选会在突出电子商务企业的同时,还吸引了召陵区内外数十家企业参加招聘,涉及行业较往年更全面,岗位种类更齐全。在招聘现场,每家企业都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企业,有的散发宣传单,有的在向求职者介绍公司概况,还有的已经和求职者达成意向。
在招聘会现场,求职大军如潮水般涌动,这里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返乡就业的工人,每个人都认真看、仔细问,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有几家企业看着很不错,我都留了联系方式,准备下午去公司参观了解一下。薪资各方面和在外面的工作相比,差别不是太大,关键是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一家老小。”求职者闫素娜对记者说,她之前在杭州做过几年电商,积攒了很多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孩子以后出去工作不太方便,所以决定来招聘会看看。“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我更愿意在家门口就业。”
有人想回家就业,也有人看好家乡的就业前景。求职者孟鹏杰春节后本来准备继续到外地工作,在得知招聘会的消息后,便决定留下来看看。“之前在外面做的是建筑方面的工作,听说这次招聘会有电商,感觉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而且漯河的电商事业应该大有所为。”孟鹏杰说。
面对众多招聘单位,求职者并不着急洽谈,而是仔细地研究比较各个招聘单位,多搜集一些就业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大多数求职者表示,除了关注企业的工资待遇,他们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用工是否规范,这样员工利益比较有保障,就业更加务实。
“以前怕城里人看不起俺乡下人,不敢来打工,现在通过了解,很多企业都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和支持,我也过来瞅瞅有没有能干的活儿。”求职者李桂香说。
据初步统计,本次招聘会参会企业共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500余个,有1000余人与企业达成了初步的就业意向。据召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招聘会不仅为本地区劳动力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了有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也满足了众多本地求职者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回乡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始受到各地的关注。进入新世纪,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发展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潮悄然兴起。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速度放缓、结构调整的换挡期,在全面推进改革、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增长进一步加快,内容不断丰富,受益民众范围不断扩大。
受国内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市农民工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据统计,2010年,在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员总数中,市外转移占65%,市内转移占35%;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市外转移下降到49%,市内转移增长到5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进一步加大,市外转移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态势也愈加明显。
在2月15日全市举行的“春风行动”的重头戏——2016年新春招聘会上,记者见到了34岁的返乡务工人员孙明,他之前在西北工作。这次参加招聘会早早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食品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找到合适岗位?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企业提供的岗位更适合我的电工特长,工资待遇也不错,离家近还能照顾一家老小。”
“农村劳动力由主动外出逐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产业集群区的不断壮大和用工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更多外出务工人员愿意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对参加应聘的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求职者都表示愿意在家门口务工。据统计,目前在漯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平均水平在3000元左右,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这是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愿意就地就近就业的主要原因。
同时,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也想了很多办法。由于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和应聘者都是早做准备早安排,绝大部分企业招工宣传单都明确标出了上班时间、福利待遇、薪水、加班费计算方式等求职者关心的问题。大部分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比往年同期有所放宽,工资待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提高。记者在春季招聘会上看到,一家企业为了吸引应聘者,在招聘信息上写下了大大的“双休”两个字,非常醒目。“这比多发一两百元工资都有诱惑力。”一位应聘人员说。还有一家生产医疗用品的企业,在招聘信息上注明:有通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上下班有通勤车,这在以前都不敢想的。”应聘者李先生感慨地说,这些承诺很能吸引人。
“返乡就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点很能说明家乡就业形式好,能吸引更多的人回乡创业,回乡就业。”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关于就业形势,去年,我省有关部门在全省选取包括漯河在内几个地市调研发现,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受到的影响比较大。然而,食品产业是漯河的支柱产业,具有刚性需求,市场前景广阔。因此,仍能为就业提供相当大的空间。另外,我市县乡两级力推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也为返乡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积极推进,激发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漯河人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他们回乡后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就业,而是携带在外打拼所积累的经验、资金等,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自主创业。
成功创业带动就业
在市区长江路东段,有一栋二层小楼。这栋在漯河市区十分常见的普通小楼就是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23岁的王淑涛与一群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在这里共同演绎着大学生创业的精彩人生。
王淑涛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装修设计,2014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他,便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校园人力资源整合、企业形象策划等项目。
如今,王淑涛所在的创业孵化园内已经有近20个创业项目,各个项目在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事业蒸蒸日上。
“主要是赶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候,市政府对创业者的支持是我成功的最大保障。”王淑涛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我市出台《关于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工作的意见》,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鼓励扶持大众创业创新。
去年,我市加快“先照后证”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免费核发有效期12个月的营业执照,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
我市还设立了创业就业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并设立5000万元的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200万元的创业贷款,享受基准利率50%的政府贴息。
在我市各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创业层次逐步提高。以前,许多大学生所谓的就业就一定是在行政事业单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才算是就业。但是,现在他们的观念变了,自主创业就是就业。截至今年,我市涌现出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20多个。比如,被各个媒体相继报道过的猪蹄西施、沙澧春天生态园、临颍童车等都是大学生创业的典范。这些成功创业者,吸引了许许多多家乡人回乡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就业新的有效途径。创业本身是就业,而创业成功,创办发展的中小微企业又会带动有需求的人就近就业。“在鼓励大众创业的征途中,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首先,营造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引导、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并为之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定单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转移就业成功率。
“创业就是一粒种子,在合适的土壤、气候下就能发芽,并茁壮成长。”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