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2月29日 星期

三晋乡祠:一廊一柱忆华年
走进位于市区西大街的漯河市第二中学,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带着岁月的沧桑,掩映在树木之中。这座大殿就是三晋乡祠的拜殿,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三晋乡祠拜殿。
这些雕刻虽历经200多年风雨,今天依然精美。
三晋乡祠拜殿一角摆放的石墩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木质结构上的红漆和图案已经斑驳。

□文/图 本报记者 潘丽亚

古建筑矗立校园

记者来到漯河市第二中学时,天气晴朗。当年繁华的三晋乡祠,如今只剩下一座拜殿静静矗立在校园,春天的阳光轻柔地照下来。拜殿前后八根红柱,雕梁画栋,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十分考究,显得庄严气派。红柱底部的石墩上四面都雕刻有狮子、麒麟等图案。檐角高高翘起,顶部为木质结构,上面的图案颜色依然鲜艳,中央的横梁上写有三晋乡祠的建造时间。两面墙壁上各有一扇圆形窗户,墙上红漆斑驳,从漆面剥落的地方可以看出墙壁由青砖筑成。

在拜殿的一面墙壁上,写有一篇名为《三晋乡祠整修记》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三晋乡祠俗称山西会馆,由山西商人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昔商贾云集繁华之所,是目前漯河市区保留下来唯一的古建筑。”根据该文记载,这座大殿的结构为单檐歇山顶,原来还有古戏楼、春秋阁和东西配房。

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当时三晋乡祠的宏伟庄严,然而繁华之后是沉寂,20世纪90年代,三晋乡祠的建筑渐次被毁,只剩下目前的一座拜殿。2000年,我市对三晋乡祠仅存的拜殿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并在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雕梁画栋见证昔日繁华

从《老漯河说漯河》《寨内村志》中,记者查询到三晋乡祠原来的祠庙占地34亩,坐北面南,前有山门,门上刻有“三晋乡祠”石匾。据记载,原大殿面阔3间,进深2间,左右配房各3间,廊坊各6间,上覆琉璃瓦,基柱3排12根,石粉画壁,粉漆壁画,富丽堂皇。

三晋乡祠的建造时间为清乾隆年间,由山西商人建造,是当时山西商人的议事场所。据《寨内村志》记载,清乾隆时,漯河名为螺湾河镇。清乾隆八年,在此兴建了源汇寨。源汇寨西临澧河,北靠沙河,南有干河,东有汾河、猪水河,五河相汇,是全国的水运要道,是周围数百里最繁华的集镇之一。

当时,漯河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各地商贾云集,山西商人也不例外。清乾隆三十四年,他们在今大西街建立山西会馆,即三晋乡祠,繁盛一时。后来,交通方式改变,漯河水运的功能逐渐减弱,随着商人的撤离,三晋乡祠逐渐沉寂,后被改建为学校。虽然三晋乡祠失去了初建时的功能,但从它遗留下的部分,不难联想到当时漯河的商业之盛。

曾是抗日战争受降地

三晋乡祠不仅见证了漯河的繁华,也见证了战乱中的漯河。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前,漯河是日本侵华部队第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南阳、方城、信阳、驻马店、周口、许昌、郑州等地日军,均由此地日军管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漯河成为中国战区15个受降点之一,而受降具体地点就在三晋乡祠。

在漯河二中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日军投降的照片。据了解,当时接受日军投降的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1945年9月20日上午,在三晋乡祠,以刘峙为代表的受降人员,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31560名日军的投降。当年,漯河人为了铭记日军投降这一事件,由漯河商会组织推动,数万人自发捐款,修建了“一亭四碑”,现存一大块主碑和半块残碑。

记者在西大街采访了几位老人。王阿姨今年70多岁,她告诉记者,在她记忆中,三晋乡祠也叫“关公庙”,气派威严。

今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采访中,记者在大西街随机采访几位附近的居民,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些三晋乡祠的故事。在泰山路,记者遇到了市民徐斌,他告诉记者:“一般老漯河人都知道三晋乡祠,就是以前的山西会馆,挺有名的。”

三晋乡祠独有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引来专家和媒体的关注。据漯河二中的工作人员介绍,有很多人专门来参观三晋乡祠;学校为了教育学生,不仅将与三晋乡祠有关的信息做成展板展览,还将此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晋乡祠代表着咱们漯河的文化和历史,应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市民高先生说,正是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建筑,让我们这些现代人还能感受到昔日的景象,它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市民陈默也表示,三晋乡祠曾经守护了漯河的一段历史,现在应该由我们守护它。

■相关链接

晋商

晋商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商帮”。

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宋代,在山西边州置榷场,与藩人互市。元代驿站的完备,使商业活动的地域扩大了。从《马可波罗行记》中可以看到“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

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遍及全国各地。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的出现虽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会馆的设立。会馆开始是为联络同乡感情的,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同行或同乡利益的组织。

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

晋商的辉煌人物有乔致庸等。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