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博览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3月1日 星期

邵逸夫一生两段婚姻皆传奇


邵逸夫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爱国人士、大慈善家、影坛一代泰斗,他一生捐赠数以百亿元计,捐赠范围遍及海内外,仅林立于内地的逸夫楼就有6000多处。习近平主席对其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

更让人称奇的是,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他的爱情故事也像他的公司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与前辈女友一见钟情,冲破世俗走进第一次婚姻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及,深入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兄弟俩用了几年时间,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渐成名气。

当时,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他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第一次会面,在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心湖中都泛起了涟漪。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不久,邵仁枚见弟弟的才干已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

邵逸夫忙于事业,黄美珍则被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不时还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两个人心底不断升腾。

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说,黄美珍比你大五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1931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有声电影,他的这个大胆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之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黄美珍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1932 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并声名鹊起。尽管倍受争议,邵逸夫和黄美珍却越来越感觉彼此再也分不开了。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有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躬。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种种陈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后来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氏影院被被摧毁殆尽,邵逸夫也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子宪兵关进大牢。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找到原来在邵氏兄弟公司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请他们赶到日本宪兵部,替邵逸夫说话,才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期,这份岁月磨砺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日后,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云烟,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50岁时进军香港,红颜知己放弃名利倾力相助

1952 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刚开始的几场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询。侍者告诉他:这位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一曲《花月佳期》迷倒一片客人。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听过她的唱片,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邵逸夫这才知道,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方逸华比邵逸夫整整小了24岁。因为家道破败,方逸华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方逸华非常聪明,喜欢的歌听过一遍就朗朗上口、腔圆字正,俏丽的外表加上优美的歌声,让她的名气越发高涨,而此次,她就是应新加坡演出商的邀请来香港表演。那一晚, 两人交谈甚欢。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方逸华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经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邵逸夫入神地听着,偶尔一阵爽朗的笑声,一句睿智的话语,令方逸华感觉坐在眼前的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电影大亨,而是一位亲切的兄长、一位和蔼的老师和一位幽默的朋友。

而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的,更把她视为红颜知己。

1955年,已经战领东南亚电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发现:影人没有摄影棚,等于工人没有工厂,邵氏要想在激烈的影业竞争中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便有意在香港建设“邵氏影城”,而这需要一大笔钱。但他的想法遭到了邵氏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强烈反对。对电影业无心恋战的二哥写信,希望邵逸夫来港主持邵氏电影业。

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离开了奋斗了30年的南洋,与合作了30年的三哥分手,从狮城来到了香港。这一年邵逸夫正好50岁,正是所谓的“知天命”之年。邵逸夫以万丈雄心进军香港,再图霸业。

来到香港之后,邵逸夫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

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劝她不要离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追寻这个发现她,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拖付一生的男人邵逸夫。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她从邵氏企业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工作,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方逸华的不辞辛劳和聪明、睿智让她很快成为邵逸夫在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

90岁再当新郎 婚后两人相伴17年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邵逸夫是个长情的人,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而方逸华则表示,她敬邵逸夫为老师、老板、朋友和知己,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不求更多。

但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于是,1997 年,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已将女人最宝贵的40多年时间奉献给了邵氏的方逸华。

1997年5月6日,90岁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此时的方逸华已经年近七十,与90岁的新郎老翁手挽着手,脸上有着属于新嫁娘的娇羞。面对记者的惊诧和不解,邵逸夫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说查小欣这样说: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邵逸夫与方逸华结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中。方逸华生活依然简朴,与两个妹妹和一只宠爱的小猫住在一座小洋房里。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三小时,而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五分钟车程。

2010年元月,活到老干到老的邵逸夫在102岁高龄时决定休息,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方逸华打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走过后,方逸华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2014年1月7日,邵逸夫病逝于香港。据人民网

延伸阅读

邵逸夫经典语录

1.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2.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3.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4.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5.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