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对一个人来说,听力非常重要。昨日,记者采访了5岁的聋儿张文浩,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了了解。
在召陵区一家特殊教育学校,记者见到了5岁的张文浩。张文浩一出生就失去了听力。4岁时,他装上人工耳蜗,开始接受特殊教育。
记者见到张文浩的时候,他正在教室上课,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一双眼睛盯着黑板,一字一字地跟着老师朗读。下课后,张文浩来到教室外,和同学们一起玩丢手绢游戏,不时露出开朗的笑容。
张文浩的母亲马喜告诉记者,小文浩性格开朗,一放学就和她说个不停,特别开心。
“其实,一年前他听不到声音的时候,性格和现在完全不同,每天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生病了也不会说,只会趴在我们身上闹。”马喜说,第一次知道张文浩听不见,是在他一岁多的时候。
当时,家里的门坏了,大人们用铁锤砸门。张文浩就在旁边站,却一点反应都没有。随后,马喜带着小文浩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先天性没有听力。后来,小文浩装了人工耳蜗,进入特殊学校学习。
小文浩的老师何盈说,一年时间,小文浩已经掌握了大部分日常用语,可以和他人做简单的交流。
张文浩和记者说话时,虽然大部分话是短句,但是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我喜欢玩具车。”“我喜欢草坪。”“地上有垃圾”……这些话语,张文浩讲起来很轻松。他还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听歌,喜欢跳舞,喜欢玩橡皮泥,还喜欢画画。
“我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当时,我心跳加速,眼泪都快掉出来了。现在,他会写25个字了呢。”马喜说,“我没有别的希望,就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上普通学校,将来能够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