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公布了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共329处,漯河市9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其中就包括位于郾城区城关镇沙河大堤上的镇河铁牛及石龙头。
消息一出,唤起了许多市民对于城市历史的美好记忆。这位昔日的“镇河功臣”如今可还安好?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编者按: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共329处,我市9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其中。至此,我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36处38项。据了解,此次我市入选的9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分别是苏进故居、赵伊坪故居;古建筑3处,分别是汪庄石桥、临颍谯楼、大沟桥;古遗址3处,分别是土城王遗址、尼庄遗址、大田遗址;以及其他1处,即镇河铁牛及石龙头。本版将对这几处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一一探访,为读者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镇河铁牛 雄风依旧
沿着沙澧河风景区一路向西,河畔的柳枝刚刚吐出新绿,迎春花展露笑颜,沙河两岸又闻鸟啭莺啼,初春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饱览如画风景,心境也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变得温柔而惬意,仿佛时光倏忽而过,令人忘却了几步之外林立的高楼,遥想起眼前的景致在千百年间又经历了多少变迁?正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一头卧牛映入眼帘,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镇河铁牛,当地百姓俗称的“铁水牛”。这尊铁牛伏卧于沙河之阳,体态安详,双目圆睁,不知是正专注于欣赏沙河的美景,还是在尽职地监视着沙河的水况。铁牛虽卧,但两只朝天而立的尖尖牛角还是显示出它不可侵犯的威严,尽管身处花黄柳绿之中,但难掩它身为“镇河神牛”的傲骨雄风。
细看之下,这尊铁牛身上有不少破损、断裂之处,仿佛是它与洪水搏斗时留下的累累伤痕。腹部一处明显的“伤口”旁,清晰可见阳雕“道光九年”四字,笔力遒劲,饱含沧桑,彰显出铁牛的厚重历史。基座上“镇河铁牛”四个隶书大字是它的“名片”,更增添了它不怒而威的气势。180多年来,沙河两岸草木几度枯荣,但它始终镇守在这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尽管如今沙河已经得到治理,不足为患,但它仍然眷恋着这方土地,深爱着这里的人民。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这尊铁牛系用亚共析白口生铁分两次铸成,高约1.5米,长约1.2米。制作工艺纯熟,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物观赏价值。此外,对研究清代的冶铁铸造技术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距铁牛不远处的河堤上,镶嵌着一个精巧的石雕龙头,与铁牛共成一景,相映成趣。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铁牛和恶龙的传说。
守护百姓 勇斗恶龙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沙河之灵秀,自然不乏关于龙的传说,此处既有铁牛镇守,传说中自然少不了“龙争牛斗”的情节。《风雅沙澧》中记载的一个传说,可算是对铁牛由来的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解释。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不知是从哪天起,一直平静流淌的沙河水经常决口泛滥,当地百姓因洪水肆虐而流离失所。
造成洪水的原因是由于两条龙的争斗。这两条龙一条全身乌黑,被称作黑龙,另一条通体橙黄,被称作黄龙。两条龙争强斗胜,都想把沙河占为己有,谁也不肯相让,搅得一河之水不得安宁。这黑龙原本就是沙河一霸,在沙河下游50华里处建有龙宫,这龙宫便是黑龙的老窝,就在今天的召陵区老窝镇。而黄龙出身淮河,因作恶多端被驱赶至此,仗着自己身躯远大于黑龙,将它打了个落花流水。落败的黑龙逆水逃窜20华里,在那里重建龙宫,就在今天的郾城区黑龙潭乡。失去家园的黑龙并未偃旗息鼓,而是隔三差五地找黄龙寻仇,搅得沙河连年都要发生水害。
直到道光九年的一天,黑龙再次斗败,便托梦给当时的郾城县令傅鸿邻。傅鸿邻一直为水害苦恼,得梦第二天,便命人按黑龙所示铸一铁牛,安置于河堤上。第二天,黑龙在与黄龙相斗时故意将它引至此处。黄龙素喜吃牛,见到铁牛,便一口将其吞下,被牛角刺破腹腔而亡。铁牛从此被当地百姓供为“镇河神牛”。
知县测水 铁牛镇河
传说终究只是百姓的口耳相授和文人的附会。道光九年的郾城县令为什么要铸造这样一尊铁牛?又为什么要把它立于沙河之畔呢?
要探寻这一段历史,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传说。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大禹怜悯众生,带领百姓治水,历13年,呕心沥血,终告功成。每治水一处,大禹都会铸铁牛投入河中,以镇河水。也有说是为了缅怀他的功勋与伟业,在每一处他治过水的地方,当地百姓都会在岸旁安置一水中灵物,或石龟,或铜蛇,既表示对他的感恩,也是祈求神灵庇佑,永保平安。
无论传说怎样不同,郾城水患在历史上确有其事。郾城濒临沙河,在西关转弯处又有深潭,当地百姓常常遭到水患威胁。道光九年,为了镇压水患,当地模仿大禹治水的做法,铸造铁牛立于河畔。据资料记载,当时的郾城知县还曾在河堤内侧嵌入五个间距相等的石龙头。其实铁牛、石龙头都是测量水位的标志,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水患的决心与智慧。
时至今日,沙河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治理下早已旧貌换新颜。堤岸得以加固,河道得以疏通。而镇河铁牛“赋闲”下来,成了一道风景,也成为这个城市一种情怀和记忆。
加强保护 传承历史
采访中,只要提起“铁水牛”,几乎每位当地老人都能向记者讲述几段关于它的故事。
84岁的张茂德老人从小生活在郾城,他回忆说:“铁牛原来不在这个位置,比现在靠北一点,而且离水面很近,船靠岸的时候,抓住牛角就能上来。”张茂德老人小时候就听老一辈们讲过铁牛的神奇,说是每到要发大水的时候,铁牛就趁夜间无人,将头伸进水中吸干半河之水,等到天气干旱时,再将水吐出来,以灌溉庄稼,造福百姓。
郭兆锦今年63岁,郾城西街人,地地道道的老漯河,他对铁牛的记忆略有不同。他告诉记者:“从我记事起,铁牛就在现在这个位置。听我爷爷那辈人讲,铁牛是神兽,晚上会游到河对岸吃麦苗,天亮再回来。铁牛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肚子里有颗避水珠。后来一个南蛮小人听到这个消息,用斧头剖开牛腹,盗走宝珠,铁牛就再也不灵验了。石龙头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原来很大,是红色的,可惜破‘四旧’时候给砸毁了。”
老人们提起铁牛都打开了话匣子,许多家住附近的人在铁牛旁边度过了童年的快乐时光。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家三口在此游玩,调皮的小孩一见铁牛就要骑上去,父亲告诉他这是文物,需要保护,不能骑,只用手机给孩子和铁牛拍了合影。记者非常赞同这位父亲的做法,这尊昔日的“神牛”,如今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