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朱 红
独居的郑华民,生活节俭,爱看报爱学习,还养了11只猫,且个个肥嘟嘟的、毛色发亮,眼光柔和,对人友善。邻居们说,这些猫,就是他的孩子。
一嗓子喊回一群猫
郑华民72岁,2000年退休后,一个人住在市区人民东路一个家属院的平房里。原本,他养了一只猫做伴。2001年,一位邻居去世,其家里养的猫无人照管,郑华民就把猫带回家里照顾。
他的善行,似乎被所有的猫知道了:此后陆续有流浪猫到他家觅食。他则来者不拒。他收养过近20只猫,现在则养着11只猫。
3月3日,记者在他家看到,门口放着两个碗,里面是用鸡肝、大米饭和蒸馍拌的饭。“它们都出去玩儿去了,到了饭点就会回来了。”郑华民乐呵呵地说。
郑华民出门喊了一嗓子。一会儿,黑色的、花色的、黄色的……一只只猫跑了回来,或乖巧地依偎在他身边,或跳上桌子、电视机。他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它们“调皮捣蛋”。
小屋门下有“猫道”
“现在饭里没有鸡肝它们都不吃,被我惯坏了。”郑华民笑着说。
郑华民说,流浪猫来了,他刚开始给它们准备些蒸馍,用开水泡着吃,后来觉得营养不够,就增加了米饭、鸡肝等。没多久,每只猫都被他养得胖乎乎的,毛色也有了光泽。同时,猫们的嘴也刁了。
郑华民看猫的眼神非常慈祥,就像老爷爷看自己的孙子。
有一次,一只猫出门两天才回来,后腿上还划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郑华民心疼得不得了,买来云南白药、碘酒等给它治疗。几天后,这只猫的伤竟好了。
“一到饭点,我就一个个查数,看看哪只猫没回来,就马上出去找。”郑华民说。
郑华民家的小屋门下,有一条大的缝隙:这是他专门给猫们留的“猫道”。“这就像家里的老人怕孩子进不屋给孩子留门。”郑华民说。
猫在他的脚头睡
郑华民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从来不吃肉,却把省下来的钱给猫们买鸡肝、大米等食物。看着猫们津津有味地吃,他心里非常舒坦。每天跟猫们逗乐,他就很高兴。
晚上,猫们会偎在他的脚头。由于猫太多,他睡得不舒服,但他也不舍得踢开它们。
郑华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一颗善良的心。所有的生命都值得珍惜。对流浪猫好,他觉得理所当然。
“猫都恋猫。只要来,我就会收留。”郑华民说。
闲暇之余,郑华民喜欢读古典文学,喜欢翻看报纸。
“多学习多看新闻才不落伍呀。”郑华民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