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3月9日 星期

我是患者的“家庭医生”

王银浩(右一)为病人诊治。 图片由王银浩提供

口述:王银浩

整理:本报记者 王艳彬

我是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一名主治医师,2014年3月初,我来到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人民医院工作。

抢救老大爷

“王老师,快!来了一位急诊病人!”值班护士慌张地跑着叫着。

记得那是一个夜班刚接班,只见一位老大爷面色发紫、呼吸困难,双手不停地拍着胸口“啊啊啊”地叫着。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值班护士告诉我,这是一位聋哑人,患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低蛋白血症等多种疾病,曾多次在哈密地区医院诊治,因病情复杂危重,且家庭经济差,无法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此次受凉后病情加重。

通过简单的病史询问,我立即嘱咐吸氧,解痉平喘,利尿,扩管及强心剂的应用等对症支持治疗。

经过半个小时的积极救治,病人病情趋于稳定。此时,他的老伴看到病人转危为安,连声对我说:“亚克西,亚克西。”(维吾尔语,意思为“好”“优秀”“棒”。)病人也用右手拍着自己的胸口,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患者的“家庭医生”

到伊吾县人民医院没多久,就有很多病人知道了我的电话。

有一天深夜,我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

一位病人在电话中焦急地说:“王大夫,你来我家一趟吧,我爱人有点昏迷!”

问清地址后,我迅速穿衣赶至病人家中,发现病人由于高热,已经出现虚脱症状。我立即指导病人降温,补充水分。

就这样,经过多次来往,我与这里的群众结下了友谊,每当他们家中有人突发不适时,都先给我打电话,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都会及时赶到,以至于他们戏称我为他们的“家庭医生”。

培养年轻医师

作为一名援疆医生,我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年轻医师的帮教任务,培养他们练成沉着、冷静的心态,有条不紊地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指导低年资医生熟练地掌握急诊急救的基本技能,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对新入病人的病史询问、医嘱的正确执行及病历的完整书写,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当地基层卫生人员的医疗水平,我和县卫生局多次合作,为他们培训讲课,使他们接触了较为先进的医学诊疗理念。同时,我多次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冒着严寒酷暑深入到当地前山、盐池及淖毛湖等乡镇的农牧民家中及田间地头,为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和送医送药。

在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我了解到当地县一高一名成绩优秀学生由于家庭困难面临退学的可能时,就主动和她结成一对一帮扶,为她捐款及购置学习资料。由于我自始至终把当地的老乡视为自己的家人真诚相待,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每当走在上班途中,时不时就会听到“王大夫,亚克西”等问候。

记得援疆任务结束要离开时,门诊部孜力汗主任深切地对我说:“王老师,真舍不得你走。”

当时,我满含泪水,不忍心离开这里相处了一年多的同事。在这期间,我们处处充满了包容,和谐和快乐。

妻子是坚强后盾

回想起当初接到援疆任务时,我也曾犹豫过。

当时我女儿正上幼儿园,每天都要接送,而我爱人是沙北医院一名内科护士长,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都是我接送女儿。父母远在农村老家,平时身体也不太好,我一走这些重担都落在我爱人身上,当我回家征询她的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地说:“能去援疆这是领导对咱们的信任,这对你也是一种挑战和人生机遇,不要顾忌家里,无非我多干一点就是,也不要向组织和单位提任何困难和要求,你就放心去吧。”

我的父母也二话没说,放下家里的农活,来到他们不习惯的城里,用行动表达了对我的支持。

援疆期间,妻子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没有妻子和家人的支持,我不可能一路坚持下来。正是亲人的无私奉献,让我能安心在边疆工作,也正是亲人的支持,给了我工作的动力。付出必有回报,由于我的辛勤付出和家人的支持,我获得了“优秀援疆干部”“伊吾县荣誉县民”的光荣称号。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