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见习记者 杨 旭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一出现就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嘻哈运动的着装,炫酷的动作吸引众人的目光。他们就是一群滑板爱好者。市区双汇广场是他们运动的根据地,在这里,他们尽情挥洒汗水,也享受着滑板带来的快乐。
近日,记者走近以陈许漯为组织者的滑板爱好者团体,听他们讲述与滑板的青春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陈许漯今年27岁,嘻哈、有范儿是他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初见他时,他正拿着一台摄像机在市区双汇广场上拍摄几个玩滑板的少年,头戴黑色棒球帽,身穿宽大的白色T恤衫,长及脚踝的彩色袜子让人印象深刻。他是我市滑板爱好团体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事实上,他与滑板的故事始于好奇心。
2012年夏天的一天,喜爱上网的陈许漯偶然看到了一个关于滑板表演失败集锦的视频,看到表演者各种失败的动作瞬间能让人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陈许漯却开始琢磨这些炫酷的动作是如何做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他在网上搜出了滑板的教学视频,一看不要紧,越看越想试试。于是,他便从购物网站上买来一个入门级的滑板,开始将看到的视频动作试着做出来。
从此以后,陈许漯往双汇广场跑得勤了,悟性不错的他也开始慢慢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在他的影响下,表弟朱强也加入练习滑板的行列。2012年秋天,陈许漯和表弟正在练习滑板时,一名叫李俊涛的男子走上前来自我介绍,说自己玩滑板好多年,没有人一起玩所以放下了,希望以后大家可以一起玩。这对于陈许漯来说,真是个好消息。又多了个同伴,而且这个同伴可是个水平高于他们的老师。
就这样,陈许漯、李俊涛和朱强开始了滑板三人组练习,只要没有什么事,三个人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市区双汇广场练习、切磋。慢慢地,围观叫好的人越来越多,加入他们行列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这些滑板爱好者还组建了自己的QQ交流群——漯河滑板部落。目前,该群共有成员240多人,男生居多。
炫酷动作背后是艰辛与伤痛
别看现在陈许漯总能凭借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喝彩,但这些炫酷动作的背后,是他这些年付出的艰辛与伤痛。
“从我第一次能站在滑板上向前滑行时,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项运动,那种乘风翱翔的感觉仿佛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也正因为这种近乎痴迷的喜爱,那段时间里,我几乎走到哪里都带着滑板,一有机会就练习动作。”陈许漯告诉记者,为了练习豚跳、尖翻、跟翻、小乱、大乱等动作,他要机械地重复成百上千次练习,常常一个动作要经历数周乃至几个月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受伤在所难免,在最初练习的那两年,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就没间断过。
因此,陈许漯也想告诉那些初学滑板的年轻人:“玩滑板需要的是勇气,没有一点不怕受伤的勇气,怎么能体验那种克服心理障碍、挑战自我后的快感?但勇气不等于逞强,初学者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次练习前都要戴好护膝、护肘、护掌等装备,并检查场地,排除碎玻璃等潜在危险。除了勇气,玩滑板还需要坚持。每一个动作的精彩瞬间,都经历无数次的练习,当感觉枯燥和疲惫时能够坚持不放弃,才有可能换来别人的喝彩。”
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正能量
为练习滑板受过多少次伤,早已随着伤口的痊愈而渐渐被陈许漯淡忘,但练习滑板这些年走过的心路历程,却让他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经历的成长与快乐。
“我以前是一个做事半途而废的人,玩滑板让我感受到坚持去做一件事情的成就感。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这项运动,感觉我的坚持是有价值的。”陈许漯说,即使现在还是经常摔跟头,但看到别人嘲笑的眼光时,哪怕自己正在地上躺着或坐着,他都会用眼神回击。记者问他何为“眼神回击”,他说道:“用眼神告诉他们,我比你强多了,你连玩这个的勇气都没有。”
随着对滑板运动的理解不断深入,曾经萦绕在陈许漯心头的困惑也得到了释然。滑板运动作为一种街头文化,本来就带有一些不羁的气质和耍帅的作风,但这种文化在漯河这种内陆城市还并不普及。“滑板是街头文化,同时也是一项极限运动。它有成百上千个动作等待练习者挑战,还可以自由创新,这项运动是永无止境的。在没有极限中,坚持挑战自我的极限,就是对这一运动最好的证明。”陈许漯说。
现在的陈许漯一心想把滑板运动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他还为此辞去稳定的工作,经营一家滑板用品店,为爱好者提供便利。谈起对未来的期待,他说想开一个俱乐部,把跑酷等极限运动融入其中,也希望这个城市对滑板运动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如果能建设一个小型的滑板场地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