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3月14日 星期

临颍谯楼:跨越600年风雨

谯楼正前门。
谯楼拱门。
青石匾横额上有“谯楼”二字。

□文/图 王海防 见习记者 杨 淇

谯楼位于临颍县老城东大街北侧,又称钟鼓楼。3月3日清晨,当记者来到谯楼脚下时,谯楼门前南北街道上有很多行人。老人们悠闲地散步,年轻人步履匆匆,汽车、电动车、三轮车穿梭其间,街道两旁的商店早早开门迎客。

谯楼东侧,一位卖菜小贩的菜品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一位骑三轮车的师傅将车停靠在谯楼西侧,太阳暖洋洋地照着,他从口袋中掏出一支香烟,不紧不慢地抽起来。

行走在谯楼门前的街道上,阵阵早餐的香味扑鼻而来。这里曾是临颍老城区,如同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安宁祥和。

见证沧桑600年

谯楼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为砖筑楼台式建筑。台高6米,平台东西长14.7米,南北宽9.5米;拱形门洞可以通行车马行人。拱门上方有青石匾一块,横额为“谯楼”二字。拱门北面上方有“颍川古郡”阴刻石额一方。

谯楼始建于明清洪武三年,登上谯楼可遍观全城景色。明嘉靖年间的《临颍县志》记载:“谯者,楼之别名也,谓为高楼于门上以望远,故曰谯楼。景泰二年重修谯楼,架层楼高五丈,铸造钟两千斤,增置鼓大十围,民兴寝之便焉。”明天启年间,知县靳光先于谯楼两侧,建钟鼓二楼。

谯楼遭受最严重的一次破坏是在崇祯年间。据记载,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农民领袖吴来庆、吴白兰响应闯王李自成号召,率起义军占领临颍县城。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军总兵左良玉突然兵临城下。左良玉破城后,临颍城内的很多建筑,包括老县衙和鼓楼、钟楼都被毁了。

清康熙二年(1663年),知县李馥先在旧址上重修谯楼。谯楼共分两层,采用青砖绿瓦堆砌而成,底层中间用坚硬的石头铺就一条直线形通道,可容纳行人、车马通行。谯楼为青石阶、青石栏杆,平台上是木质结构宫殿式楼房,面阔3间,进深2间,双层飞檐挑角,四角有铁马风铃,周围有明柱10根支顶,平台上四周有砖砌花墙。自谯楼建成后,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并留下了诸多诗篇。

谯楼历经明景泰、成化、天启,清康熙、乾隆等数次重修,是研究明、清两朝历史的重要证据。

在临颍县采访,记者问起谯楼,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提起钟鼓楼,大家都知道。600多年来,谯楼默默地矗立在那里,见证了临颍县的荣辱兴衰,见证了很多重大的历史变革与沧桑。

谯楼脚下商贾云集

行走在谯楼拱门内,抚摸着古老的青砖绿瓦,脚下踩着的是历史,头顶上方斑驳的壁檐,仿佛在诉说着那久远的故事。

今年82岁的李爱芹老人回忆起以前的谯楼,过往时光仿佛重现眼前。“我才嫁过来时,亭子(指谯楼)就在这里,后来拆了;现在又盖起来了。”李爱芹老太太说。

李老太太所说的重新修建的“亭子”就是2007年修缮的谯楼。李老太太是1955年嫁到这里的,她的丈夫是修缮居民房屋的能手,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院墙需要加固,都要找他帮忙。李老太太的家距离谯楼只有200米。“当时这里的房子都是瓦房,后来房子越盖越多,瓦房被小楼代替了。”李老太太说。

81岁的晁富恩家在瓦店镇,如今跟着女儿住进了临颍县城。据老人回忆,小时候,他经常跟着家人进城。那时候,谯楼十分高大。因为是商贾聚集之地,人们常常在这里停留,吃饭、歇息。“人很多,两边都是做生意的,以卖小吃为主。”

如今谯楼四周楼房林立,所以显不出它的高度。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谯楼是当时一片低矮的民居中最高的建筑,站在上面确实能看得很远。

谯楼门前有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与谯楼大门下直通的南北路相交,成为丁字路。据老人们回忆,以前这两条路虽然没有现在宽阔,但是行人不比现在少。“从前,这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晁富恩说。

谯楼门前的那条东西路,往西可以通到火车站,当时火车站附近有物资局。“霜降会才热闹哩,整夜都不断人。”晁富恩告诉记者,在谯楼北面不远的地方,每年秋收后,随着霜降的到来,一年一度的霜降大会就拉开了帷幕。来往的行人将谯楼附近本来就很繁华的商业再次推向高潮。那时候,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很少。条件好的坐骡马车,赶会的村民都是连夜赶来,往霜降会汇集。

“如果时间赶得紧,即便步行前来,也可以当天赶一个来回。”晁富恩说。赶霜降会,到谯楼下吃小吃,然后在会上买些日用品回家。老人还记得,他赶霜降会时经常要喝一碗谯楼门前的胡辣汤。“一毛钱一碗,货真价实!”老人说。他已经记不起那家胡辣汤馆的名字了,只知道大家都称它为“衙门儿胡辣汤”。

“衙门儿”这个称谓儿化音很重,口音具有地域特点。当时的衙门就在谯楼后面,谯楼就是衙门的大门。这个胡辣汤馆是紧挨着谯楼的一家很地道的小吃店。

修缮后的谯楼雄姿再现

谯楼,是指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有文献记载:“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谯楼应当是当地最高的建筑之一,同时它还有敲钟报时的功能。但是,临颍的谯楼已经很多年没有钟声响起了。

清朝乾隆年间,临颍知县刘沆曾有诗曰:“颍川衙署瑞葱葱,门外谯楼势更隆。暮鼓唤回犁雨叟,晨钟惊起织云工。一天朗月飞檐里,四野祥烟画栋中。揽胜偶来台顶上,满城歌笑散春风。”这些诗句是当时谯楼的真实写照。

“出俺家门走30多米就到了谯楼墙根下。”75岁的赵俊胜老人告诉记者,他家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居住。“那时谯楼后面有三个大堂,两边还有多间班房。”赵俊胜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拱门平台上建了一个凉亭,当时,人们经常在凉亭上乘凉、休闲。赵俊胜小时候经常爬到谯楼上,玩耍累了,就躺在凉亭下休息。凉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平台上的楼阁、钟鼓亭已不存在,蔓草丛生,有杂树多株,大的树围达1.5米,再加上数百年来的风雨侵蚀,致使谯楼四周墙体向外膨胀,多处出现裂缝。2007年,谯楼重修。

1973年,谯楼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谯楼飞翚彩栋,巍峨壮观,大气中不失玲珑,庄严中不失古朴,成了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