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正在热播,这档节目在广大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有网友感慨:“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古代经典诗词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微博上,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也在不断刷屏,“我很喜欢王立群、郦波两位老师”“不管是老师还是选手,对古诗词都非常精通,看来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了”。
入选节目的诗词题目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每周五晚,都有不少中小学生家长陪着孩子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经典古诗词的诵读,要从娃娃抓起。
节目火了,大人小孩一起追看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推出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这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共10期,于2月12日起每周五晚出,至4月15日结束,由董卿主持。
《中国诗词大会》比赛规则有新意。每场比赛,106位挑战者全部参赛,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每场比赛结束时,“百人团”中答对题目最多且速度最快的前5位选手将成为下一场比赛的参赛者。个人追逐赛中,5名选手上台与“百人团”同答一组题。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其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每一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最后5人中累计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此人将作为攻擂者,在擂主争霸赛部分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主席位。
《中国诗词大会》意图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所以,入选节目的诗词题目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基本上每一首诗词都称得上耳熟能详。
《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播出了五期,吸引了不少观众。有家长表示:“这个节目中很多题目我的小孩也会答,他很感兴趣,一般我们会看周日上午的重播。”“这个节目就像一场诗友的聚会,选手来自各行各业,但都能出口成章,嘉宾老师对诗词的解读也很精妙。吸引小孩体味中国诗词无与伦比的古典韵味,挺好的。”
网友刷屏,感叹人生自有诗意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火了,而微博网友对他们的各种刷屏也都是围绕着诗词而展开。
为了答疑解惑,《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特意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嘉宾老师,他们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这些学识渊博的老师的喜欢:“王老师,您好!我正在看诗词大会!我特别喜欢您!当介绍到您时,我看到您戴了眼镜哦!感觉您特别慈祥,和蔼!很早就看您的《百家讲坛》了,最近大半年一直在读您的书!您是我的男神,您知道吗?”
有网友表示:“看了几期《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嘉宾老师对诗词的解读,诸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一句都有故事、典籍和意境。果真生活不止前方的苟且,更应要有诗和远方。”
节目中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用唱歌的方式教学生背诗的中学教师,也有用广东话朗诵诗词的图书编辑;有喜欢玩游戏的日语专业的大学生,也有失去了双臂的法律系大学生;有热爱诗词的警察,还有年轻情侣一起来参赛的……其中,研究康复机器人的北京大学女博士陈更备受关注。网友表示:“发现她参加过很多文化节目,像第一季《中华好诗词》,第二季《成语英雄》,第二季《最爱中国字》, 第二季《最爱是中华》,觉得她好有才。”但也有人表示:“人生自有诗意。感觉姑娘你太急了,冒险精神固然好,但有些事情上沉稳一些才能走得更远。相比之下,李四维的木讷近仁还是非常有智慧的。”
对于主持人董卿,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而对她“路人转粉”:“这个节目也在考验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串场、调侃,肚子里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考。因此感觉董卿主持得很好。”
我们的生活 还有诗和远方
□张素芹
这几周,每个周日的上午,笔者都会陪着上小学的孩子看《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读书时念的是古代文学专业,所以,这个时候我自然在孩子面前当起了“学霸”。
但是,节目中那个关于马勒《大地之歌》的题目还是把我难倒了。原来《大地之歌》是以王维的《送别》诗句作为交响曲的结尾。《大地之歌》是浪漫主义作曲家马勒创作于1908年的交响性套曲,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为歌词的德文版,包括了李白的《悲歌行》《客中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张继的《枫桥夜泊》等。1998年,德国交响乐团曾经带着《大地之歌》来中国寻根。《大地之歌》演绎了西方古典音乐与唐诗的不解之缘,这在交响音乐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泽被深远。事实上,中国诗词能够传递思想、抒发情感,诗词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是饱含汉语文字的特有魅力,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传承古诗词刻不容缓。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众多参赛者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有一期的擂主还是个高二的学生,第一期的第一个挑战者竟然是一个七岁的小学生……有如此多的青少年热爱古诗词,从中汲取营养,确实让人欣慰。四川“无臂学子”彭超是第一期的擂主,他表示自己在不如意时通常会去读诗,从中找到鼓励和感动,他的很多力量都来自逆境题材的诗歌,他最喜欢的一句诗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为“这种豪迈能带给人力量”。
诵读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滋养心灵,生活不只是鸡零狗碎,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