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轻父母都会发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会出现爱打小报告的现象。对此,有些父母不以为然,觉得孩子还小,不必理会。也有一些父母认为,爱打小报告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需要认真对待。遇到孩子爱打小报告,家长应该怎么办?
□本报记者 陶小敏 见习记者 杨 旭
案例一:儿子的小报告让我哭笑不得
市民王林是一位“80后”,儿子今年3岁。说起孩子爱打小报告一事,王林说:“我一回到家他就会给我讲,谁招惹他了,有时候还会撒谎,一听就知道是假的。”
王林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在临颍上班,儿子豆豆放在婆婆那里。随着儿子开始学会说话,一家人经常被这个小不点逗乐。但最近王林发现,只要她周末一回家,或者给豆豆打电话,豆豆就会向她打小报告。“妈妈,爸爸没有看好我,烟头掉我手上了。”“奶奶不让我吃苹果”“爷爷不给我买玩具”豆豆的小嘴说个不停,那边,豆豆的爸爸、爷爷、奶奶也开始解释原因,烟头是豆豆跑着找爸爸抱时不小心碰上去的,很快被爸爸吹掉了;不让吃苹果是因为豆豆拉肚子,奶奶让他病好了再吃;没买的挖掘机玩具不用爷爷说,王林就知道了,家里买的玩具挖掘机已经有五六个了,大小不一,都被他玩过后扔在屋子一角。
更可笑的是,在去外婆家跟舅舅玩时,舅舅不小心碰到了豆豆的眼睛,豆豆就哭着跑来找王林,“舅舅故意打我的眼睛。”亲眼看到这一切的发生,王林有些哭笑不得:“这孩子是怎么了?”
案例二:女儿被叫“告状大王”
莹莹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最近回到家总是闷闷不乐,在妈妈李薇的盘问下,莹莹却“哇”的一声哭了,说班里几个同学不跟她玩,还说她是小喇叭,告状大王。
细问之下,李薇才知道,原来莹莹平时在学校表现积极,喜欢给老师报告班上几个不守纪律的同学,结果被几个小朋友孤立了。
李薇说,莹莹很乖巧听话,尤其是在学校,开家长会时老师曾向李薇提过,莹莹很听话、懂事,还会督促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原来,莹莹总是紧盯其他不守纪律的同学,看到有同学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说话、吵闹、不讲卫生、给其他同学起绰号、作业没完成等,莹莹都会跑去跟班主任老师讲。孤立莹莹的几个同学就是被她告状说扰乱课堂纪律、打扰其他同学学习的几个人,被班主任老师批评后,几个小家伙开始喊莹莹“告状大王”。
觉得孩子并没有做错,但也理解其他孩子的反应,李薇说,她也正在考虑怎么给孩子讲明白这个问题。
老师:教会孩子自己处理人际关系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市阳光雨露从事幼儿教育14年的教师齐瑞娟。齐瑞娟表示,孩子爱打小报告,主要反映了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问题,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齐瑞娟说,案例一中爱告状的豆豆实际上反映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及人际关系上同样存在问题。“孩子其实最会察言观色,他知道谁最能给他庇佑。”齐瑞娟说,豆豆凡事都向妈妈打小报告反映了妈妈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表明妈妈其实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是占据较为强势的位置,或者是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最为关注,孩子一旦感受到这点,就会在遇到问题或者行为受到限制时,自动寻求妈妈的支持。“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应该一致,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齐瑞娟提醒。此外,她表示,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一些剖宫产的孩子存在触感敏感,别人的轻轻碰触他都会认为是故意撞他,这种情况更需要家长多带孩子进行摸爬滚打等体育运动。
案例二则是比较典型的“打小报告”,较为常见。齐瑞娟表示,进入集体生活后,不少在家里是众星捧月的学生便找不到之前的存在感,于是用这种方式寻求老师的肯定、吸引老师的注意力。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应当在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上下功夫,对其正在进行的具体事项给出具体的肯定和表扬。例如,不要笼统地夸赞“你真棒”,而是换成“你这个画色彩搭配得很好”“你今天帮助其他小朋友真棒”,让孩子逐渐增强存在感。同时,对这部分孩子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其在发现问题后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问他应该怎么办,真的解决不了再及时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齐瑞娟说,要一方面对发现问题的孩子进行肯定,同时引导其自主思考,逐渐地将“告状大王”变为解决问题的小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