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赤兵
3月19日,周口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周口发布”通报称,经过联合调查,假王娜娜学籍、学历信息被省教育厅按规定注销,毕业证书被宣布无效,假王娜娜被商水县教育体育局解聘,9名责任人受处分。王娜娜本人表示还会继续正常维权。(《北京青年报》)
轰动一时的“真假王娜娜”事件初步调查的结果,假王娜娜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的情况已经坐实,一些责任人也受到了纪律处分。然而,这一处理结果,很难让人满意。
首要的问题是,假王娜娜如何能轻而易举地顶替他人上大学?这个过程并没有明确的交代。
众所周知,一个人要顶替另一个人上学,肯定要在招生机构、户籍机构以及相关其他环节动很多手脚。一系列的环节出问题,不能以简单的疏忽大意、缺乏责任心来解释。在这些环节中,谁起了什么作用、谁获得什么利益、谁承担什么责任,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另外一个关键点则在于,受害人王娜娜被侵害的后果认定上。一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本有机会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上升通道被莫名其妙地、无情地剥夺了。就此造成的生活上的反差、经济精神上的损失,其实是不难认定的。根据媒体报道,王娜娜第一次发现自己可能被人冒名顶替,就是在申办信用卡的过程中。所以,调查组做出的王娜娜身份信息被冒用“部分属实”、给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等“不属实”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事件定性将涉及事后的追责与补偿,应该慎之又慎。缺少解释的否认,将激起人们的质疑。
所以,面对这一事件,调查组一定要端正态度,拒绝“大事化小”的思路,不要试图以“自罚三杯”来结束调查,而应该站在受害人一方,追究事情的真相,依法、依规来完成调查的程序。
从齐玉苓、罗彩霞,再到王娜娜,被人冒名顶替上学的事件不止一起,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购房、贷款、发布言论等事件,几乎层出不穷。这说明法律对“冒名顶替”仍然缺乏约束力。在刑法修正案上,对冒名顶替参加考试有针对性的条款,而对越过考试这一环节,直接冒名顶替他人上学的行为,尚无具体规定。法律上的空白点,也是导致受害者维权难、索赔难的原因。
受害人王娜娜考上大学到现在,过去了13年。这13年的损失,恐怕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所以,在初步明确了事件过程的基础上,学校等责任方应该给王娜娜相应的补偿。如果本人愿意,也可以考虑重新给王娜娜上学的机会——毕竟她当年是合法地考上了大学,且现在对就读年龄已无限制。
在王娜娜事件的调查与处理上,所有参与者都应该保持诚意、尊重事实与法律。毕竟,这不仅仅是王娜娜个人的事。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在于杜绝今后再次发生同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