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进故居位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东南,为砖瓦结构的独家小院,由三间正屋和两间西屋组成,保存完好。它就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的苏进同志自幼生活的居所。2016年1月,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小院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成为人们了解苏进、学习苏进的一个窗口。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潘丽亚
将军成长的农家小院
阳光明媚的初春,暖风拂面,万物复苏,花香四溢。在裴城村东南,一条干净整洁的街道旁,一座毫不起眼的小院静静地坐落在民房中。在苏进侄子苏自成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座农家小院。
打开为保护故居新建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式农家大门。院内刚刚吐绿的树木和树下新发芽的青草,向人们展示这座百年小院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苏进故居坐北面南,由三间正屋、两间西屋组成,整体建筑为砖瓦结构。虽然历经沧桑,但整体保存完好,正屋、西屋都是过去的老房子,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葺过,但仍能看出它原有的面貌。走进正屋,一眼就能看到正厅悬挂的毛泽东接见苏进将军的照片,旁边则挂着苏进与家人的合影等照片。屋内摆放的八仙桌、长条几等家具,无一不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苏进当年就出生在这个小院,不过他出生时的小屋已经被大水冲毁。这些房屋都是他后来居住的地方,里面的摆设也是当年他使用过的。”苏自成老人说,虽然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但苏进平易近人,回老家时很少去组织安排的招待所居住,总是悄悄回到这座小院,睡在那张宽不足1米、长仅1米六七的小床上。“他个子高,这张小床睡不下,我只得给他找张椅子接到床头。他说当兵习惯了,这点苦不算个啥。”苏自成说,如今摆放在西屋的那张小床,就苏进回乡时睡的。
从农家娃到少将
1907年,苏进出生在裴城村的这座农家小院里。1922年春,年仅15岁的苏进离家直奔开封,投奔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积极结识共产党人,接受进步思想,并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1年春,蒋介石令26路军南调江西,参加“围剿”中央苏区红军。苏进旗帜鲜明地保护红军,他和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团长黄中岳经过共同商议,谋划了宴请仪式,于当年12月14日傍晚6时,一举将赴宴的26路军10多个团级以上军官缴械活捉,阻止了26路军的“剿共”步伐,这就是著名的宁都起义。毛泽东同志为此次起义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起义后,苏进任红五军团十五军一百二十七团团长。1932年1月,由毛泽东提议,左权、刘伯坚、高自立同志介绍,苏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苏进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5月26日,苏进在安顺场和沿河阵地,指挥所属部队,力阻国民党援军,掩护毛主席、朱总司令渡过大渡河。1940年10月,为充分发挥359旅的模范带头作用,毛主席特调苏进到359旅任副旅长,协助王震工作,组织领导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1948年8月,苏进任东北军区炮兵第一副司令兼炮兵纵队司令,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负责火力掩护并执行防空任务。1948年10月初,苏进率领炮兵纵队转战锦州。战役打响前,苏进抵近前沿观察,发现原定炮兵位置不能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便给参谋长刘亚楼打电话提出意见,并请他到炮兵观察所看一看。刘亚楼约林彪、罗荣桓一起来到山上观察,认为苏进的意见正确,就根据苏进的建议,对炮兵阵地、主攻方向及突破口作了调整。10月14日10时,总攻开始,360余门火炮以摧枯拉朽之势对守军前沿阵地和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攻击……
1950年4月25日,军委任命陈锡联为炮兵司令员,苏进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苏进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苏进在北京逝世。
苏进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矢志不渝,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一生牵挂家乡教育
苏进一生最重视教育。1949年秋天,苏进在辽沈、平津战役胜利后挥师南下,途经故乡,他带着战场上的硝烟和胜利后的喜悦,回到阔别27年的裴城镇裴城村,并专程看望了他幼时的老师。
苏进的侄子苏自成老人告诉记者,苏进的这位老师是村里同姓的一位老人,很有学问,颇受村里人的敬重。按辈分,苏进应该称呼这位老人为三叔。
原来,苏进童年时家里很穷,苏进的父亲每年向这位私塾先生交三斗半(约50公斤)谷子,农忙时再帮他家干些农活,用实物加劳务作为学费,供苏进在私塾读书。苏自成当时跟着苏进一起去看望这位私塾先生。他回忆说,苏进走进私塾先生的宅院内,看到堂屋内一位老者正坐在椅子上打盹。苏进热情地喊道:“三叔,您老还好吧!”老者睁开眼,慢慢从椅子上站起身,仔细打量着面前身材魁梧的来者。之后,他惊喜地说:“我听这声音咋恁耳熟,泮陵(苏进)回来啦!”紧接着又说:“听人家说你在外面干大事啦。刚回来,天下着雨,踩着泥还来看我,还没忘记我这个老头子呀!”苏进谦恭地说:“那哪能呢,我是您老的学生,您老是我的启蒙老师,到啥时候学生都不能忘记老师。”
苏自成说,自己当时在一旁看着他们亲切地交谈,心中非常感动。
苏进曾经对苏自成说:“生产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他要求后辈们要尊师重教,抓好子女的教育。
苏进对教育的重视一直持续到弥留之际。1991年12月8日,苏自成去北京看望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苏进,苏进鼻子上插着两根橡皮管,正在吸氧,床头挂着一块红色的塑料布条,这是病危的标志。苏自成把家乡的工农业生产情况一一向苏进作了简要叙述。
“教育呢?”一向重视教育事业的苏进不忘问问家乡的教育。苏自成就把学校里实行教师聘任制、教育战线上深化体制改革,以及子女的学习情况向苏进作了叙述。
说到当时的郾城县为改善办学条件正在筹建第二高中时,苏进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他用称赞的语气说:“好,兴办学校,利在当前,功在千秋,是件好事!”
后来,苏自成和堂妹、苏进的小女儿苏燕一起去看望苏进时,苏进叮嘱他们:“用我的积蓄,买些工具书,给郾城的学校寄去……”
1992年2月,苏进去世。1992年4月10日,在原郾城县第二高中奠基仪式上,苏自成和堂妹苏燕遵照苏进的遗愿,买了100多册工具书,转交给了学校筹建处的负责同志。
2016年1月份,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苏进故居将被打造成集收藏、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保护好苏进故居,对研究近现代革命历史、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大意义。”郾城区文化旅游局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将以苏进故居的院落为基线,向四周各外扩15米为文物保护区。
如今,苏进故居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经常有群众、学生前来参观,一些单位预备党员的入党宣誓也选择在这里举行,让更多的人追寻着将军的足迹,继续为党的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