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3月21日 星期

垃圾围村 别样“乡愁”
关注“农村垃圾治理”系列报道①
↑垃圾堆到了家门口。
→垃圾堆离村民家近在咫尺。
由于疏于管理,农村田间地头成了村民偷倒垃圾的场所。
村旁的河堤、坑塘成了垃圾场。

被垃圾污染了的“乡愁”

编者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诗词歌赋中的乡村,是如此美好与纯净。然而,随着城镇化进城的发展,垃圾成灾、污水横流成为不少乡村环境的缩影。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我们无法想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乡村,如何承载得了浓浓的乡愁?

农村垃圾像美丽碧玉上的一块疤痕,影响了漯河形象,恶化了居住环境。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记者深入我市村镇,直击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元良 王海防

见习记者 杨 淇

如今,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依然令人担忧。只要到农村走一走,就不难发现一堆又一堆散发着异味的生活垃圾堆积在路边、村头、田边、坑塘里。这些垃圾日积月累,越堆越多,造成的垃圾围村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网友“云游四野”是一位在外创业的农村青年。经过数年的打拼,如今小有成就。“前些年只顾在外打拼,如今想家了,就回去看看。”他说。于是,今年春节,他带着家人回到了漯河老家。

下了火车出了站,堂哥开着一辆新车接他回家。堂哥告诉他,这辆车是自己刚刚买的。“咱村里有不少人都买了车。”堂哥说。

家离市区不远,20多分钟就到了村口。“云游四野”发现,村里又修了一条水泥路,小车竟然直接开到了家门口。他看到,村里四邻又添了几处小洋楼,而且一些村民家门口都停着一辆小轿车。

不仅如此,春节期间,“云游四野”串门时发现,家家都添了新电器、新家具。男孩女孩穿着时髦,有时尚小青年还染了彩色的头发。“几年没回家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穿着打扮越时尚了。”他感叹道。

闲暇之余,“云游四野”在村里四下转转,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村头有一个废弃的坑塘,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那里玩耍。那时,坑塘里还有水,过了几年干涸了,村民开始往坑塘里倒垃圾,而且越倒越多。

“回来一看,那个坑塘里依然堆着垃圾。”“云游四野”说。后来,他又去村边上的一条小河沟看看,里面一潭死水,水面上被各种垃圾所覆盖,散发着恶臭。“回去猛一看,村子变化不小。但仔细一看,到处是生活垃圾,一刮风,塑料袋就乱飞。”“云游四野”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亲近自然,连多住几天都需要勇气。

记忆中的家乡虽然没有如诗如画的美景,但也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如今的情景却让他有些失望,更有些担心。“别说我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的乡愁该何处安放?”“云游四野”感慨道。

“只有环境改善了,生活环境好了,农村才更适合居住。”这位网友说。如今,农村教育、出行、医疗等问题都在逐步解决,农村环境治理也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需要逐步解决。在这位网友看来,农村的发展,不仅要修路、建房,还要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改善村民的环境质量。

家门口就是垃圾堆

网友“云游四野”的感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这与卫生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连日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许多地方都被垃圾所包围,而且不是一处两处。那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依然不少。

3月9日,记者驾车向北出市区,沿龙江路东行,并拐入李漯路,一路上不时能看到堆积在路边的垃圾和随风飘来挂在路边杂草上的塑料袋。

在行进了大约两公里后,在道路东侧,记者看到了一个硕大的坑塘。靠近坑塘边,坡沿上的垃圾映入记者的眼帘。各色的塑料袋,剩饭剩菜,瓜果皮塑料袋等散布坡上,甚至还有烧过的秸秆。在这个大坑塘的北侧,有一条500米左右长的水泥路,水泥路旁有一些村民的住宅。

在坑塘东头,有几位村民在一起闲聊。当记者问起这个坑塘的形成时间时,一位村民说:“这是多少年的老坑了,谁也不知道。”关于坑里的垃圾,大家都说很早之前就往这里倒垃圾。“没办法,不往这到往哪倒?”村民反问记者。大家都说,这离垃圾箱远,如果往垃圾箱倒还要穿过公路。

在大坑塘边居住的村民应先生告诉记者,附近村民都把垃圾倒在这个坑塘坡沿上。对此,应先生和家人也很无奈,“都倒习惯了。都是一个村的,不好说。”

其实,这几位村民都在坑塘沿边居住,他们告诉记者,谁都不愿意自家门口有一堆垃圾,本来心情很好,一出门看到这么一堆垃圾心情就变得很糟糕。孟女士告诉记者,一次,这里垃圾堆得实在太多了,就有人放火想把垃圾烧掉,但最终垃圾没烧多少,却把旁边的树给烧死了。

交谈中,这几位村民均表示,看到有人往这里倒垃圾也会制止,但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怕伤了和气,最后也就放任不管了。再说了,这个习惯已经形成了很长时间,一时半会改不了。

“其实,大家都不想把垃圾倒这里,破坏环境不说,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害处。”一位村民还表示,如果没有了这些垃圾,大家都希望可以一起在坑塘边种些花花草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坑塘成了最大垃圾场

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村庄,那些无人管理的坑塘、水沟,往往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倒在街面上影响村容,倒在家门口不好看,倒在这里就没人管。”一位村民说。

3月13日,记者在临颍县皇帝庙乡王老庄村发现,街道上比较干净,一些村民在路口打牌聊天。记者继续深入村庄,便看到一个废弃的坑塘。这个坑塘已经干枯,北临进村的道路,东西南三个方向被村民住宅围着。其中,有一户村民住宅的大门正对着垃圾坑,直线距离不到5米。虽然还未到夏季,但坑塘里散发出来的臭味大老远就能闻到。

离开这个垃圾坑,记者出村时询问了那几位打牌聊天的村民:“坑里倒那么多垃圾,没有垃圾箱吗?”“说是要配,还没弄回来哩。”村民纷纷回答。现在倒垃圾,没垃圾箱,只好往坑里倒,没地方倒。

“年前村里也说这事了,放垃圾箱的地方都找好了。”一位村民说。现在就等着垃圾箱到位了。目前,村里只有坑塘,倒在地上影响村容,倒在废弃的坑里还好一些。

“要是垃圾箱运过来,环境卫生肯定要好些。”村民们打包票说。

采访中,不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通过这几年的教育普及提高不少,但是缺少了硬件,光说要爱护环境,不乱倒垃圾,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有村民指了指身旁一块整洁的地坪告诉记者,原来这也是一个大坑,以前也有人往这里面倒垃圾。但是村里将这个大坑填平后,村民们再也不往这块地方倒垃圾了。“这里要建个广场哩!”有村民接过话茬说。

村民说的情况记者在个别村采访也有所验证。因为无人管理,硬件设施跟不上,废弃的坑塘和暂时不用的空地,就成了农村垃圾的堆放点。

村里乱倒垃圾,村外的情况也不乐观。垃圾向农村田间地头转移的现象也愈演愈烈。3月20日上午,记者沿龙江路驱车向西。在高铁以西的田间,发现了一堆堆垃圾。“看看,这些塑料泡沫是几天前刚倒的。”一位村民指着干枯的水沟里倾倒的一堆从简易板房夹层中拆除的塑料泡沫说。记者发现,有些碎泡沫已经随风吹到了四处的田野里,白色的塑料垃圾与绿油油的麦田形成了很强的反差。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