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80后”家长而言,“独一代”的成长背景使他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孤单的记忆。面对自己的孩子,这一代家长难免对他们的社交圈格外操心,有的家长恨不得亲手操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带着这样的问题,3月22日,在市区一些小学的校门口,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本报记者 陶小敏 见习记者 杨 旭
很重视 家长帮助培养交际
家住市区辽河路的靳女士今年32岁,女儿然然上小学一年级。然然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融入集体活动。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告诉靳女士,别的小朋友三五成群地做游戏,然然总喜欢在一旁观看。为了培养然然的社交能力,靳女士没少费心。“经常带她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周末有空就带她到公园,只要是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游乐项目都让她玩,还经常带她到有同龄小朋友的亲友家里串门。可以说,我的休息时间基本上都花在孩子身上了。从升入小学这半年多来看,情况有所改善。前阵子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零食然然很喜欢,她吃完后要求我再买一些,原来她是要和班里的同学分享。我非常支持她,又从网上给她买了不少。”靳女士告诉记者。
与然然不同,上小学二年级的辉辉从小生活在开放的家庭氛围中,性格比较活泼。辉辉的父亲乔先生今年35岁,在市区经营一家茶叶店。由于做生意注重人脉资源,乔先生也很重视对儿子社交圈的培养。“现在培养他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后就算学习不好,也可以走做生意这条路,我是这么考虑的。”乔先生说。有一天接孩子时,乔先生与另一位同样做生意的学生家长偶然攀谈起来,相趣甚欢。一来二去,两家的小朋友也成了好朋友。乔先生说,他小时候生活的家属院有不少玩伴,到现在大家都还是好朋友。现在住在公寓楼,邻里间交往不多,为辉辉寻觅一些小伙伴是他关心的事情。
跟谁玩 孩子“听妈妈的话”
在市区交通路的一所小学,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刚刚放学的小朋友,他们的社交圈中是否存在家长的影子呢?
今年上四年级的慧慧告诉记者:“我妈总是告诉我,让我和成绩好的同学玩,还说不会的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有一次,我问一个成绩好的同学问题,他很不耐烦地给我讲,还说我笨。交朋友不是应该先看对方的人品吗?”
无独有偶,同样上四年级的暖暖也被家长以成绩划定了社交圈的范围。暖暖的成绩一直在中等水平,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辅导她功课,妈妈李女士就给暖暖下达了一个“强人所难”的“命令”——只能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暖暖说:“我有一个好朋友成绩不太好,总爱借我的作业看,有一次还把我的作业弄丢了。我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说和这些同学一起玩会把我的成绩带坏,让我只能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
在记者采访的十位小朋友中,有四位表示自己的家长非常关心他们在学校和哪些同学玩,生活中交了哪些朋友。一半家长对孩子交朋友的对象有过要求,其中学习成绩是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小朋友们对此虽然各有各的看法,但最终往往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做出妥协。
专家说 应重引导而非干涉
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许多家长的共识,但过于主动又怕抹杀了孩子的童真,适得其反。尺度该如何把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实验中学教师邹冬妮告诉记者:“对孩子的社交圈建立应注重引导,不可强行干涉,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社交法则’,比如懂得谦让、分享和沟通。有的孩子从小被家长宠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龄人交往中就容易因为‘使小性子’而遭到排斥。相对来说,懂得‘社交法则’的孩子更容易被集体接纳。”
其次是要为孩子提供参与社交的机会。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伞”下,课余时间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少。家长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同龄人,在参与中培养社交能力,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
还应当注意的是,要多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家长习惯对孩子说,“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外向,一点都不怯生”。这种说法只会让孩子更加惧怕社交,变得更怯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教会孩子分辨是非善恶,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自信,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在成长中自然掌握社交技能,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