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3月25日 星期

同心协力 扮靓乡村
连续多日的采访,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农村群众对家乡环境改善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天蓝水碧、空气清新、村庄洁净的渴望。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村民的努力,这些美好愿景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实现。
如今,我市许多村庄都配备了垃圾箱,有的村还制定了垃圾投放管理办法。
村内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元良 王海防

见习记者 杨 淇

资金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我市近年来做了许多努力。不过,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持续的投入并用到实处,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采访中,记者将位于107国道旁漯河段的一个普通村庄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当中,村民们反映,全村每家每天需要倾倒一到两次垃圾。这些垃圾有些自家可以处理掉,比如一些浮土、煤渣,但是有些生活垃圾就需要清运。

“村里已经找好了清运工,人家也愿意干,但是嫌给的钱太少。”村干部告诉记者。由于村里没有什么集体收入,全年聘请清洁工的4000元还是乡里补贴一部分,村里出一部分。即便这样,村里出这部分钱还是有困难的。

据了解,这位刚刚招聘的清运工是一位60多岁的村民。“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话又说回来,全年4000元的年薪,就是有点少。”这位村干部说。全村每天产生的垃圾需要向外送两趟,劳动量大。

除了工资,还要配置一些工具。比如车辆、喇叭、扫帚,以及劳保用品等。说白了,这些都需要钱。这些工具和资金除了政府配给和补贴,村里也要自筹一部分。

“关于村里的垃圾,村干部也十分头疼。组织村民义务劳动,清理一次非常困难。”这位村干部说。如果请专业清理队,还得花钱。所以,村里有时候清理垃圾还是主要靠村干部。

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些村干部表示,如今的村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谁都希望生活在鸟语花香的新农村。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需要加大投资,加强教育,加强引导。“眼下,完全靠村民自觉是不实际的。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时半会改变不了。要是硬件跟得上,相信垃圾围村的现象会少很多。”这位村干部说。

“如今,人员工资和配套建设的投入是两个最实际的问题。”这位村干部说。

村庄规划很重要

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全面启动村庄规划、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2015年的两大重点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有关专家认为,村庄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是为美丽“乡愁”打下长远而深厚的根基。目前,村庄缺少规划,缺少风貌管控,更缺少严格的执行。农村随意建设,有些村庄面目全非。并指出,建设美好的乡村,要从龙头抓起,借科学规划之“手”,为过于随意的乡村深谋划、巧“梳妆”。

在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两个现象,一是村子里水泥地坪面积大,二是村庄规划紧凑,村内巷道直来直去。在村支书何发雨看来,这都是村子规划带来的效果。何发雨告诉记者,何庄村离城区较近,自身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搞卫生环境建设有一定的优势,这些都不是最大的优势,最大的优势是全村的规划。

说起何庄村的规划,何发雨感慨万分:“前任老支书有发展眼光。”原来,何庄村的规划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何发雨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发大水,全村受灾严重。洪水退去后,老支书带领全村重新规划了布局。现在的何庄村村民集中居住,主街道贯穿全村,村组之间有巷道相融互通。居民住宅一排排整齐规划,这样不仅整合了用地,也方便了后来的卫生保洁。

如今,全村面积大致为一平方公里。村班子达成共识,村民积极配合:盖房子不能谁想盖哪就盖哪,搭棚设点,不能哪一片地势好就占哪里。村里一旦制定了规划,谁也不能改变。

何发雨认为,前期规划不好,再多的资金也不够用。关于村里的卫生环境,何发雨还认为,干成事,村里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必须要有统一的行动。一个号令,大家都去实施,执行力强,事就好办了。

全村的水泥地坪覆盖率很高,这也是何庄村的一个特点。何发雨告诉记者,水泥地坪的面积已经达到全村生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当时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村民的固有意识,凡是有土的地方都种了菜,不种菜的地方就倒垃圾。如今,这种现象改观不少。”何发雨说。

何庄村打水泥地坪不是硬性地覆盖硬化,而是留有许多空地种植树木花草。在村西头,有一块空地,每隔3米种一棵树。“村里的私家车慢慢多了起来,这为停放车辆提供了方便。”何发雨说。

改变陋习还需循序渐进

如今,我市许多村都配备了垃圾箱,有的村还制定了垃圾投放管理办法:关于生活垃圾,都要袋装,然后统一投放到垃圾箱内,由清理人员运出。不过,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垃圾箱也是不现实的。

“解决垃圾围村,不仅要有资金投入和好的规划,还应该有管理到位的措施。”采访中,孟庙镇镇长助理王广府说。

在工作中王广府发现,全镇30个行政村(街道)中,凡是在硬件设施的配套管理等方面进行得早,村里的环境卫生就开展得不错;凡是宣传开展得早,并且扎实的村庄,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树立得早,提升得块。

王广府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该镇有个村庄,除了镇里配置的环卫工,村里又配备了几位,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到位,促进了村民环卫意识的提升。一次,他去村里,看到一位村民骑着电动车将家中的垃圾送到300米开外的垃圾箱中。

“由以前的督促村民去做,而转变为村民自觉去做,这是农村环卫工作最大的挑战。”王广府说,这就需要发挥典型的作用。比如,党员和村民典型的带动,以及村委会的监督管理。

在采访中,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在治理农村环境,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中,还是要“抓人”。也就是说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保护环境关荣,破坏环境可耻”深入人心。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美丽乡村才能真正从本质上美丽起来。

根治农村垃圾须多方努力

农村垃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召开的漯河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农村垃圾问题成为我市政协委员提案热点。

市政协委员晁伟认为,结合我市农村环境实际,应从资金投入、合力整治等方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畅通投资渠道,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垃圾处理要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突出整治乱扔、乱倒、乱放现象。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引导村民建设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它涉及方方面面,因此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合力。一是政府之力。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纳入全市及各县区、各乡镇的重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奖补扶持。二是部门合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由各级政府牵头,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畜牧、旅游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调到位,根据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对各类项目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三是农民之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项目申报上实行“三个优先”即动作快优先,配套资金到位优先,投工投劳积极优先。充分激发群众的热情;引导各项目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全面介入群众发动、资金筹集、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后续管理等各项工作,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