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3月28日 星期
本报与《天中晚报》联动,帮读者找到失联多年的老同学
时隔37年 耳边响起熟悉声音

与孙莲英通电话时,王桂荣脸上一直带着笑容。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辉

驻马店市民孙莲英想寻找分别37年的漯河籍同学王桂荣。“俺俩在学校亲如姐妹,毕业后失去联系多年,想了各种办法也没找到。”孙莲英找到驻马店《天中晚报》记者寻求帮助。3月24日,《天中晚报》记者高琳琳联系本报记者,想帮孙女士圆梦。随即,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这则寻人消息。3月25日下午,王桂荣就有了消息。3月26日上午,通过电话,分别37年的好姐妹,再次听到那亲切而熟悉的声音。

分别多年

一直挂念老同学

58岁的孙莲英是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一位医生,1976年上的河南医科大学,王桂荣是她的同班同学。

“我们当时上的是医学普通班,毕业后大多在各自城市的卫生系统工作。”孙莲英告诉记者,1979年毕业后,她和王桂荣一直有书信来往,王桂荣的家在漯河市。王桂荣好像没能进入医院工作,通信地址一直是漯河市冷冻厂。

几年后,孙莲英寄去的信都被退了回来。好几次她想去漯河找这位老同学,但由于医院工作比较忙,一直没能抽出时间。

孙莲英感慨地说,毕业后,虽然平时联系较少,但同学之间的情谊还在。逢年过节,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饱含了同学间的深情厚谊。

“每次同学聚会同学们都谈及她、都很想念她,不知道这些年她过得究竟咋样。”孙莲英告诉记者,当年他们河医大毕业的学生有近300人,其中有一百名同学参军了,还有一些到了海南岛。同学聚会时,有些在外国的同学都回来了,唯独没有王桂荣的消息。

“桂荣比我大两岁,今年60岁,如果工作的话,也该退休了。”孙莲英说。

媒体联动

不到一天找到她

据《天中晚报》记者高琳琳介绍,得知孙莲英寻找老同学的愿望,她和同事被两人的同学情所感动。随即,他们不仅在报纸上刊登了消息,还第一时间联系了本报记者。

3月25日,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别37年 在漯河的老同学王桂荣你在哪儿?》一文,期望帮孙莲英找到漯河的老同学王桂荣。

3月25日下午,看到微信信息的王桂荣的亲朋好友纷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俺姨就是王桂荣!你们是不是在找她?”“我知道王桂荣在哪儿住,我和她老伴是老伙计了,你们找的是她吧”……

37年来

俩老人首次通话

3月2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王桂荣,她在中华市场门口看车子,家住市区团结路。

“莲英俺俩上学那会儿就是好姐妹,无话不谈,干啥事都一块,去哪儿俺俩还商量商量。”听到老同学在找自己的消息,王桂荣也是激动不已,打开话匣子,回忆起两人当年上学的情形。

“我那时候属于工农兵推荐上的大学,莲英原本在驻马店一家医院上班,医院推荐她去上大学。”王桂荣说,上学时她俩不在一个寝室住,但俩人对脾气,关系也最好。

大学毕业后,王桂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分配,后来嫁人生子。“我原来在漯河冷冻厂俺哥哥那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俺哥哥调离冷冻厂,所以地址也就一变再变,俩人也逐渐失去联系。”王桂荣说。

3月26日上午,记者拨通了孙莲英的电话,王桂荣迫不及待地接过电话:“莲英,我是桂荣啊!”

就这样,通过电话,两位老人终于在时隔37年之后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

“你还记得我吗?你最近还好吗?身体怎么样啊……”两人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有说不完的话。

记者看到,王桂荣打电话时,脸上一直带着笑容,眼眶有点湿润。

“找了几十年没找到,记者帮忙几天可找到了,感谢,真是太感谢了!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像现在这么激动,真的希望马上就能见到她。”孙莲英电话中告诉记者,本周末她就让儿子、儿媳开车带她来漯河见老同学。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