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3月28日 星期

又到清明时 习俗知多少
祭扫、踏青、插柳、放风筝……
3月27日,在漯河公墓门口,市民领取鲜花祭奠亲人。

文明祭扫、环保踏青理念深入人心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代代相传的清明习俗。清明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漯河人又是如何度过清明节的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于文博

鲜花祭扫成时尚

3月27日上午10时,前往市区邙山路漯河公墓祭奠亲人的市民络绎不绝。在公墓门口,记者看到不少商贩在卖祭奠用的花、纸钱等。来到墓区,很多市民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祭奠物品,放在外面的焚烧亭进行集中焚烧,然后再有序地进入墓区祭拜。

在墓区,记者看到,不少市民选择鲜花祭扫的方式,他们将一束束鲜花放在亲人的墓碑前,让鲜花陪伴已故的亲人长眠。黄菊、白菊、康乃馨、百合等素色花卉,使墓区平添了几许肃穆和清雅。刚祭扫完亲人的李先生正在收拾地上的东西,他告诉记者:“我父亲生前很喜欢养花,我和爱人就买了两盆鲜花来祭拜他。回去的时候,除了鲜花,其他东西我们都会带走,以保持这里的环境卫生。”

“烧纸钱、放鞭炮会污染空气,不如买一束鲜花来祭扫。”市民赵阿姨说,清明祭拜的传统要延续,但祭扫重在心意,表达心意的方式可以健康、绿色一些,这样对墓区的环境也好。

在墓区,一位正在亲人的墓前摆放鲜花的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女士姓陈,今年45岁。“为了错开祭扫高峰,我和丈夫就选择今天来祭扫亲人。这几年,我们一直选择鲜花祭扫。我尊重传统的祭扫方式,但更提倡用鲜花寄托思念,一束鲜花,足以表达我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之情。”

“今年,我们专门在大门口贴上了‘禁止燃放鞭炮’的标语,就是希望前来祭扫的市民能够文明祭扫,尽量少燃烧鞭炮,避免污染空气。”市殡仪馆副主任陈丽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就开始向大家宣传文明祭扫的理念,今年为了能更好地宣传文明祭扫,进园祭扫的市民只要不燃烧鞭炮,他们就会赠送鲜花。“往年这个时候,一进园区,全是鞭炮声。今年情况好多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祭扫方式也越来越文明。”陈丽说。

当天,记者在墓区看到不少市民来祭扫,有的带着孩子,有的独自一人。“平时上班忙,又担心清明节那天人多,所以赶到今天来祭拜父母。传统习俗中也有‘早清明’的说法。”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

漯河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目,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漯河的传统清明习俗有哪些呢?我市民俗研究爱好者侯守功向记者介绍,漯河地处中原,在清明节习俗上,和中原地区其他地方的习俗基本相同,祭祀、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都是流传久远、传承很好的习俗。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三月。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祀故人的习俗,在节前几日或者当天到故人坟前,添土凭吊。“在民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大家在清明祭祀的时候,一般都赶早不赶晚。”侯守功说,这个习俗可能与气候有关,清明节在春天,这时天气转暖,正是一年之中农忙的开始,古人可能为了避开农忙时间,提倡“早清明”。

除了祭祀故人,清明节还有门上插柳枝、小孩子戴柳枝编的圆圈帽、家中撒雄黄等习俗。柳枝是一种带有思念之情的树枝,古时为去世之人送葬时用的哀杖就是用柳枝所制,因此门上插柳枝也是表达对故人的哀思。柳树春季发芽,门上插柳也有迎春的含义。小孩子戴柳条编的圆圈帽除了上述两种含义之外,还代表着人们祈雨的心愿。“春雨贵如油,人们用这种方式向治水的大禹祈祷,希望降下雨水,滋润农田。”侯守功说,另外,在清明节,人们还会打扫屋子,在房间内外放上雄黄等驱虫药物,预防虫害滋生。

“大家在清明节还会出门踏青,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这种习俗已经流传了千年,是大家十分喜爱的清明习俗之一。”侯守功说,目前,一些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祭祀和踏青这两个习俗依然在延续。

市民多种方式过清明

清明节除了缅怀故人,市民还会踏青、放风筝等,享受春天的乐趣。“清明节放假了,我准备带着孙女到我家附近的广场上放风筝。”市民周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清明节自古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等风筝飞高后,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自由飘落,自己的疾病、晦气也随风筝飘走了。

家住黄河广场附近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等孩子清明节放假了,我准备带他去烈士陵园,让孩子了解长眠在烈士陵园的英雄们的事迹,通过祭拜烈士,让他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今年42岁的刘先生准备在清明假期期间和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出去游玩。“人到了老年,会意识到身体健康的可贵,平时上班总是坐着,如果不利用闲暇时间运动,身体各项指标都会下滑。”刘先生告诉记者,骑自行车是他放松身心的一个好方式,比坐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强多了。清明小长假,和朋友们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处转转,看看风景,心情好又环保。一路既可欣赏风景,又可锻炼身体。

“草长莺飞,满眼新绿,正是春光烂漫时。清明踏青时,大家要文明游玩,不要破坏春天的美丽哦。”网友“叶子”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晒出了多张春花灿烂的照片,并表达了自己的环保理念。这种绿色郊游观念在朋友圈里引来很多人点“赞”。

清明时节读挽联

□古滕客

清明传承着对故人的怀念,诠释着悠久的文化内涵。此时,品读大师们的挽联,不仅重温了他们的音容笑貌,更寄托了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笺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此联一出,时人纷纷赞之,誉为挽联中的佳作。王国维的自尽,引起了陈寅恪的无尽悲伤。陈坚持认为,王的自杀绝非人们所认为的,是因为什么个人恩怨或经济原因,而是殉文化而死,也是对当时那混乱时局和世风日下之现实的抗议。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亦庄亦谐,令人称绝。刘半农带领学生到内蒙古考察民俗,回来路上染上“回归热”,不幸去世。像这样因公职去世的名教授,在北大历史上算第一人,因此学校在其遗体上覆盖了北大校旗,以示哀荣。规格之高,在北大历史上绝无二人。

郭沫若挽鲁迅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高尔基比鲁迅早去世四个月。短短100多天,世界文坛“叠坠双星”,委实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损失。

冯友兰挽梁漱溟联:“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梁漱溟一生关注民生,关注中国农村和农民,敢于“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堪称“中国的脊梁”。冯友兰和梁漱溟都是北大耆宿,两人长寿,著作等身。冯友兰以钦佩之情撰写上述挽联,对这位当代儒学大师“盖棺定论”。

钱伟长挽钱穆联:“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钱穆的长兄钱挚一生在家乡从教。他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即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挚英年早逝,钱伟长由叔父教养成人。钱穆在台北去世后,台当局禁止钱伟长入境,钱伟长送了一幅长长的挽联,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金庸挽梁羽生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金梁如瑜亮。梁羽生和金庸引“新派武侠小说”风气之先,虽然梁羽生去世,但对他的报道总是离不开金庸的名字。二人的成就、影响,世有公论。金庸称梁羽生为“大先辈”,自称“自愧不如”,谦卑的态度,令人景仰。

这些大师的挽联,或寄托哀思,或激励生者,激发后人无限哀思。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