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彬
近日,又有一批山寨社团被揭开了画皮。截至目前,民间组织管理局掌握的“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已达213家。它们都有一个和合法社团神似的名字,浑水摸鱼,瞒天过海,谋取暴利,并且屡试不爽。根据媒体报道,有的山寨社团10年前已经被通报,至今却仍在招摇撞骗!(新华社)
它们何以大行其道?回头想想,其敛财手段不算不高明,更不新鲜,无非是发展会员、成立分会收取会费,发牌照、搞评选、组织培训等进行收费,甚至直接敲诈勒索。但仔细分析,在山寨社团茁壮成长的幕后,至少有三大“推手”。
首先,信息不对称。山寨社团唬人,这和受骗者警惕性不高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假乱真、难以求证。
其次,市场需求。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部分个人、企业为了虚荣或者逐利,觉得加入“国字头”协会倍儿有面子,希望多拿“荣誉”为自己贴金,于是主动迎合甚至愿打愿挨,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商机、盈利模式,甚至完整的利益链。这是山寨社团大行其道的社会土壤,也是治理的关键所在。
第三,监管缺位。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句名言:“天下事坏于懒与私。”其中,“坏于懒”就是明知有问题却迟迟不行动,总觉得来日方长,最后弄出大麻烦。山寨社团也是如此,其“叱咤风云”已有时日,但竟生命力顽强,前赴后继,这与监管乏力不无关系。
应该说,这些“幕后推手”既是问题,也是答案。治理山寨社团,需要给力的组合拳。
(请本版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