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中国新媒体版权5年5亿美元;西甲中国全媒体版权5年2.5亿欧元;中超新媒体版权2年27亿元……体育产业持续发力,互联网平台强势出手,赛事版权成为“正面厮杀战场”,业内人士呼吁版权竞争要理性,期待付费服务能够撬动体育消费新板块。
版权竞赛“白热化”
腾讯手握5年NBA新媒体版权;PPTV的优质版权有西甲、UFC格斗等,独家版权占全部的30%;乐视坐拥22个大项、280个小项赛事的版权,除英超、欧冠等最重要的版权外,还囤积了网球、高尔夫、自行车、马拉松、冰雪项目等细分领域项目。
负责英超在中国内地和澳门地区版权运营的新英体育公司副总裁喻凌霄认为,互联网赛事版权竞争处于“非理性”阶段。“商业不是讲故事,是要算账的。目前中超版权成本甚至高于英超在中国的成本。英超在英国本土是3年51亿英镑,在除了英国的全世界范围内,3年30亿英镑,一年约10亿英镑。”
喻凌霄呼吁,行业人士要清晰看到版权恶性竞争带来的商业风险。版权价格如果虚高,反作用力会回到行业本身,对整个体育传媒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带来风险。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翁飚分析,互联网赛事直播消费市场开发方面,不能简单地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基于用户和流量,会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市场前景可观。
付费收看是“必由之路”
张迅介绍,目前中国体育资讯平台盈利模式大多是“版权分销+广告”,终极的变现方式是付费收看,而国内受众还没有形成习惯。他表示,付费市场一旦形成,会催生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付费包不仅提供收看服务,还有附加内容和增值服务,带来产业革新,拉动产业链发展。“如VIP内容定制,现场观赛、体育旅游等线上线下互动,都可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于航认为,为优质赛事内容付费,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已被证明是成功有效的模式。“我们正在尝试付费和免费相结合的做法,付费收入虽然不多,但至少保持50%的增长。”于航说。
据喻凌霄介绍,新英公司2007年与新浪合作尝试英超付费,在全国电视台都没有直播英超、没有成熟的网上支付手段的情况下,当时有2万用户。如今英超在电视、PC、移动端等平台都有直播的情况下,付费用户已达到200万,付费收看是大势所趋。
版权消费市场需各方呵护
互联网版权大战让传统电视直播平台深感危机。电视媒体在版权投资理念和力度上与新媒体平台有较大差距,体育迷注意力正在从电视机转向电脑和手机屏幕。
张迅认为,很难预测中国何时形成较成熟的付费收看市场,这需要传统电视台与新媒体、新媒体机构之间形成默契,行业内达成共识,形成合理的版权市场布局。
于航表示,中超过去几个赛季在7至8个新媒体平台播出,版权资源看起来覆盖面大,但实际上转播商与产品的关系很弱。
喻凌霄认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版权市场,既要处理好电视与互联网的分销关系,也要处理好免费和付费的关系。
“体育赛事直播对大屏、高清、稳定性有天然需求,电视依然有竞争力。全世界只有中国用公网直播英超,顶级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也还没有互联网直播。目前技术还没先进到让每个用户都稳定、流畅地在公网上观看比赛的程度。”喻凌霄说。
腾讯推出NBA付费会员服务,让行业内感到欣喜,证明分层次、分场次的付费模式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版权投资才能真正撬动体育消费新板块。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