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人类如影随形,时刻成为人类的威胁,而我们除了知道一些奇怪的病毒名称之外,却对它们知之甚少。这里,我们带你关注“病毒的故事”。
《三体》作者刘慈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尽情畅想宇宙的种种可能性时,关于人类自身,我们却依然所知甚少。”是的,我们常常仰望浩瀚的星空,做各种伟大的梦,却不知在病毒面前,我们有时只不过是“地球的虫子”。
有些作家比我们走得远,比如写了《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的理查德·普雷斯顿,比如创作了《亚特兰蒂斯2:末日病毒》的A·G·里德尔,无论纪实还是科幻,都描绘了一个个令人恐惧的病毒世界。这些作品犹如“惊悚小说”,虽给你带来阵阵寒意,却也能解除你对未知世界的不安。作为生活在“地球村”的人,我们有必要了解病毒,因为文明与病毒之间,可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血疫》“人命关天”
2014年至2015年,被称为“世纪瘟疫”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陆爆发,这也是40年来该病毒爆发史上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疫情最严重的一次。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宣布,此次疫情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警告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对埃博拉完全免疫”。
其实,这并不是埃博拉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早在1992年,理查德·普雷斯顿在《纽约客》上发表了长篇报道“高危区的危机”,叙述了非洲埃博拉病毒的缘起以及1989年其在美国本土的疫情。1994年,以该报道为基础,普雷斯顿推出了《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他通过长达数年的深度采访,极具临场感的大量细节,以及出色的文学技巧,使得这部非虚构作品获得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20多年来,《血疫》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300多万册,已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经典之作。《血疫》出版后,很多评论称其“比惊悚小说更惊悚”。美国惊悚小说之王斯蒂芬·金是这样评价的:“《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结果,后面还有更可怕的等着呢。这本书最让我惊讶的,就是它能一直保持这种节奏:你读得越多,头皮就越麻。”
根据危险程度,病原体的生物安全等级一般被划分为4级。艾滋病病毒是2级,SARS病毒是3级,而埃博拉病毒是4级。所谓的4级高危病原体,就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致命病毒。从某种意义而言,《血疫》是一本“人命关天”的书,同时也关系着人类的无知、贪婪、勇气和牺牲,以及我们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
《火星救援》导演斯科特的新剧关注埃博拉
《血疫》一书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1954年生,系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
《血疫》一书责编、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张吉人说,普雷斯顿是美国非虚构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非常喜欢科学性的题材。比如他的第一本书《第一道光》是天文学题材,《血疫》是一部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经典非虚构作品,以至于大家一谈到埃博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血疫》。
《血疫》一书写到最后,普雷斯顿曾对埃博拉病毒做出如此“预言”:“它还会回来的。”联想到2014年至2015年的埃博拉疫情,这句话确实意味深长。
虽然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但《血疫》的文学性非常强。普雷斯顿跑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大量的人,有一定非虚构写作经验的作者,看了这本书都会非常佩服他。
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也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张吉人还透露,2014年10月,美国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曾导演《异形》《火星救援》)宣布,将与福克斯电视台合作,制作一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新剧。该剧改编自《血疫》一书,斯科特除了导演该剧之外,还将担任执行制片人。
人类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相信每一个中国读者,在阅读病毒这类题材的作品时,都会有深切的体会。2003年的SARS,已经给每个人上过一课。进入21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如此紧密的时代,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对另一个国家发生的疫情完全免疫。
对于病毒,除了纪实,人们还充满想象。比如A·G·里德尔的科幻小说《亚特兰蒂斯2:末日病毒》,便进行了大胆的科学幻想:“1918年横扫全球,估计五千万人丧生的西班牙流感如今卷土重来,这次疫情更加严重,24小时内感染10亿人,将近90%的感染者会在72小时内死亡……工业化国家纷纷封锁边界、宣布戒严,政府宣称只有一种奇迹药物‘兰花素’能够对抗这场病毒,并将所有病人隔离至‘兰花坊’接受治疗,但死亡率仍不降反升。凯特在惊险万分的逃难途中,辗转与两名科学家共同研发治病疫苗,却发现自己脑海中逐渐浮现另一个神秘女科学家的记忆,这段记忆带领着凯特逐一修正疫苗,没想到这支疫苗却给人类世界带来全体退化的危机。”
人类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们的祖先如何一次次逃脱毁灭性的史前大灾难,从食物链的底端进化为“万物之灵”?里德尔的小说融合了大量的真实历史与科学幻想,对亘古以来的人种进化之谜做出了大胆而不失依据的猜想。
关注自身,读者还可深入阅读舍温·努兰的两本书《死亡的脸》和《生命的脸》。这位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教授,站在医学的角度,用哲学家的宽厚和历史学者的审慎,清晰地阐述了生与死的定义与意义,让这个本来属于医学领域的话题,具有了浓厚的哲学、伦理学的意味。
阅读有很多种,这些作品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
据《深圳晚报》
埃博拉病毒
■相关链接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它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死、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