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欧洲和亚洲两个大洲的城市,这里的人既有欧洲人浪漫乐观的天性,也有亚洲人勤劳善良的秉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主人公麦夫鲁特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讲述了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幻想、奋斗、挣扎的一生。在麦夫鲁特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的少年时,他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种种美好的幻想。12岁时他追随父亲来到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决定在这里做一番事业。然而,他因为是小贩的儿子,在学校被歧视,学业不成功,服完兵役后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上贩卖土耳其的传统发酵饮料——钵扎。
他与这个时代所有在底层挣扎的人一样,渴望致富,渴望踏入上层生活,但是运气似乎永远都不眷顾他,小贩生意只能养家糊口,还有被抢劫、被恶狗追咬的危险。他贩卖过钵扎、酸奶、鹰嘴豆鸡肉饭,干过停车场管理员、电费收管员、餐厅经理,和人合伙开过钵扎店,因为时局动荡、性格善良,处处失败,最后依然选择继续卖钵扎。
爱情婚姻方面,他在堂兄的婚礼上看中了堂兄的小姨子,却弄错了她和她二姐的名字,所以他花了三年时间给这位仅在婚礼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写的情书,实际上都送到了这个女孩二姐的手上,后来和他私奔的只能是她的二姐,而不是她。这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他因为本性善良,知道弄错了,却不忍心伤害和他私奔的人,只好将错就错,步入阴差阳错的婚姻。他对人生是认真的,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断挤压着他。妻子因为不想要第三个孩子,害怕增加生活负担,而私自坠胎惨死。麦夫鲁特后来续娶了他的初恋,最后却发现,他爱的还是前妻,那个和他的种种人生经历密密交织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的人。夜复一夜,他一边卖钵扎,思念自己的真爱,一边在头脑中不停地寻找着另一种生活。他这个地位卑微无法完全融入都市里的钵扎贩子,依然怀抱着少年时的纯真幻想,漫步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
当然,麦夫鲁特身边也有很多抓住了机遇顺流而上的发达者,他的伯父、堂兄弟都通过钻营成了上层人,他学不来他们的圆通、投机,却也不羡慕,只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人生。这里有着宿命的怪圈。麦夫鲁特的父亲和伯父娶的是一对亲姐妹,麦夫鲁特和堂兄娶的也是亲姐妹。麦夫鲁特的妻子和妻妹在婚姻上选择私奔,麦夫鲁特的女儿也是。麦夫鲁特的堂兄弟们离弃了小贩生涯,而麦夫鲁特要终身挑起父亲的钵扎担子,命运中有变化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如家族的印记在暗暗传承。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通过一个人写了一座城,在展现众多人物命运的同时,描绘了1969年~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时局动荡和巨大的发展变化。作者笔触细腻,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在全能视角叙述的同时,不断让不同的人物出来自我表述,不仅从正面,也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讲述了一个个看似平凡却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如土耳其传统画“细密画”一样,纤毫毕现地展示了一幅幅伊斯坦布尔的生活画卷。作者笔下的麦夫鲁特不仅是麦夫鲁特,也是这世上苦苦挣扎的卑微众生;作者笔下的伊斯坦布尔不仅是伊斯坦布尔,也是承载着无数梦想和痛苦的急剧发展中的一座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