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鼠标点到每栋楼房每一层的任何一个窗户,这一家户主的所有信息都出来了,在电脑上输入户主名字,就能在卫星地图上找到这家的精确位置,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所有违章建筑和占道经营的商户。”4月19日,在源汇区老街办事处受降路社居委二楼会议室,老街办事处党委书记魏留宏点击鼠标介绍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俺现在的下水道能正常使用,多亏了社区网格管理员。他们每天都下来巡查,发现哪儿有问题了,都及时帮我们处理。”居民张阿姨对记者说。
魏留宏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网格管理员每天要携带巡查笔记、对讲机、‘温馨告知书’等,在责任网格单元全面、细致巡查,上午9点前就要首次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说着,魏留宏点开电脑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登录老街街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里面有依托网格管理的基础数据、地理信息、服务办事、民情日记、统计分析、指挥中心、系统管理等平台。比如,点击地理信息,在地图上定位到车队院3号楼,马上会显示住户信息、人口数量,再点击就会显示每户人数、门牌号、联系电话、家庭成员列表等详细信息,查询起来很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记者在服务办事平台上,看到动态事件展示栏里,滚动播放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时间、事件标题、内容、照片等一一展示了出来。“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都会在这个服务信息平台上展示,就是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魏留宏说。
机械化作业 城市更清洁
如今,“一把扫帚扫遍大街小巷”在老街辖区内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机械化环卫设备。记者在马路街上看到,一辆清扫车正在机动车道上工作,车子经过后的路面一尘不染。“这辆清扫车最大的优势,可以改变以往‘末端垃圾清理’的管理思路,从垃圾源头着手,治理辖区的环境卫生。”魏留宏介绍,新型清扫车具有路面清扫等多种功能,特别适用于城市广场、道路路面和路沿的高清洁度保洁作业。“新型环卫车辆的使用,将大大提高道路保洁效率,也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危险性。”魏留宏说。
记者了解到,2015年,老街办事处投入50多万元购置9辆自动化密封垃圾电动清运车,配备环保垃圾箱550个,为市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垃圾倾倒环境。按照网格化管理办法,通过定人员、定路段、定职责、定标准、定奖惩的办法。“在确保‘门前三包’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管理落到实处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垃圾袋装化,严把路段清扫保洁质量关,以‘五无、六净’的标准,严格要求,坚持一日三扫,18小时保洁和上门收集垃圾服务制度,垃圾日产日清。”魏留宏告诉记者,在做到日巡查、周通报、月评比,坚决杜绝“集中整治一阵子,反复回潮老样子”状况的出现。
对小广告清理难的难题上,老街办事处对辖区内的非法小广告清理进行招标,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为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有奖举报活动,按照举报现行、举证核实、案件保密和举报有奖方法,对及时提供有效证据和积极参与抓现行的第一举报人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如今,漫步在源汇区老街辖区的大街小巷,整洁靓丽的城市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焕然一新的城区面貌让人眼前一亮……在我市第一季度两城同创考核中,源汇区老街办事处在乡镇办评选中荣获第一名。那么,老街办事处都有哪些好的经验呢?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七小”行业整治 创出新亮点
清洁卫生、扮靓环境,改造设施、健全制度……源汇区老街办事处辖区内许多商户的店铺装修得整洁,合理布局店内经营,通过上下联动、一起参与专项整治攻坚行动,这里的面貌正一天天发生着变化。通过整治,环境焕然一新,门头、店面崭新漂亮。附近居民纷纷拍手称赞:“早该整治了!你看现在的道路多宽敞,沿街多干净,心情都舒畅许多。”
面对这些,魏留宏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七小’行业整治,还是两城同创工作,都是为老百姓造福,关乎每个人的安全与健康。能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消费环境,我们苦点累点又算啥?”
记者了解到,老街辖区内“七小”门店商户332家,其中达标311家,关停、转行12家,新开9家,老街办事处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坚持抓规范定标准,抓样板树典范的工作思路。抽调20名人员,定制15辆宣传车宣传“七小”门店整治达标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向经营户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余份,并明确各单位和经营户的责任及义务。
“我们办事处建立人员、路段、任务三落实的包片责任制,坚决做到责任到区、门店到人,街道办事处、社区干部分包路段、分包门店,向辖区商户发放《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册》《小餐饮店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手册》,上门义务打扫店内卫生,帮助购置相关设施。现在,老街、受降路被定为‘七小’门店精品示范街。”老街办事处党委书记魏留宏告诉记者,针对“七小”门店的实际情况进行帮扶,把整治管理与提升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据了解,老街办事处投入40余万元对受降路全段、公安街、中华路的门头进行统一更换,墙壁统一粉刷,共更换门头170余个,2000余平方米,粉刷墙壁3000余平方米,从根本上破解了“七小”行业管理难题,形成了一套规范“七小”行业的管用措施和巩固提升整治成果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管理 规范经营秩序
受降路紧邻农贸市场,又处于老城区,附近住户和商户较多,农贸市场在为周边居民群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交通混乱、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在道路两侧还聚集了不少小商小贩,一些车辆随意停放,给附近交通带来不小压力。
“在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占道经营的店主和商贩进行教育劝导,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并与商贩一起拆除私自搭建的帐篷,清理店外的桌凳和随意倾倒的垃圾。”魏留宏告诉记者,出动宣传车,向周围商户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在治理老街、中华路、受降路等路段占道经营、出店经营和商业区噪音大的问题时,老街办事处重点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私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门店播放音乐的音量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共清除违章建筑12户700余平方米,取缔出店经营、占道经营350余处,清理、规范流动摊贩550余个,规范门头83个,评比出优秀商户(单位)10家,不合格商户10家。
而在治理大新街、新华街、幸福巷等背街小巷的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时,采取由商户推荐出各路段段长的办法,协助网格工作人员对该路段管理。
为了提升受降路临时便民市场,引入社会化资本,提升临时便民市场硬件设施,现在已硬化地面5000平方,可容纳300个摊位。下一步,将采取疏堵、规劝相结合的方式取缔受降路占道经营、流动经营,宣传引导到临时市场内进行规范经营,还道路通畅与交通安全并存。
居民小区管理 走出新路子
走进老街辖区内的老旧家属院,居民张女士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这儿是脏乱差,是露天的垃圾房,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气味又臭。现在告别这种现象了,两城同创为老百姓办了实事,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清理,院内的路也比以前好走了。”
记者走访发现,老街辖区内有103个老旧小区,通过改造后,老旧小区变得干净整洁,也有人来管理了。
据了解,老街办事处按照物业全覆盖的管理要求,结合辖区现实情况,推行红(无物业服务的封闭型物业区域、物业公司撤管的物业区域)、黄(单位自管和业主自治的物业区域)、蓝(专业化物业服务的封闭型物业区域)三色分级物业服务模式。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业主(自治)委员会的全覆盖,按照‘政府监管、属地管理’原则,将社区自治组织向居民院落延伸,把居民院落作为居民自治单元,培育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主体意识,选举业主(自治)委员会,实现居民院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魏留宏告诉记者,进一步巩固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成果,老旧小区改造一定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改造后的小区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采取管理措施,切实提高小区管理水平。
对于一些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老街办事处强化业主自治机制。“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业主委员会的履职监督指导工作,确保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尊重居民意愿。”魏留宏说。
记者了解到,在2014年老旧小区整治活动的基础上,今年新成立业主(自治)委员会12个,共粉刷楼体外墙面积2.7万余平方米,清理下水道900余米,清除三乱小广告5400余处,制作宣传栏65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