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近日,北京宣布首次统一急救车费用标准,从5月1日开始,计价方式由“车辆往返全程计价”改为“按实际载客里程计价”,所有救护车必须安装计价器,3公里以内收取50元起步费,3公里以上每公里7元。(新华网)
救护车从用途上大体可分为急救业务和非急救业务,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尤其在转运患者等非急救业务时收费随意、“一口价”等现象时有发生,乱收费带来的纠纷让双方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久前,危重病患异地转诊82公里竟收取3600元车费,折合每公里43.9元,山东的“天价救护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收费不透明、标准不统一问题更给公众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破坏了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观感。
此次北京统一急救车费用标准,“按实际载客里程计价”并安装计价器,使救护车收费公开透明,是对患者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应当看到,一些医院救护车收费标准不统一,用车“讨价还价”不仅扰乱了急救车市场秩序,更会损害患者的权益。在价格的“协商”中,由于患者急于医疗的刚性需求,生命危急时刻,谁还有心思“讨价还价”,即便颇多微词,也会先交钱,事后再维权。双方协商地位的不对等,患者议价能力薄弱往往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一些救护车“挟患者以令家属”趁病打劫的自由裁量空间却十分充裕。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明确的强制收费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单方定价以及漫天要价。产生了多少费用,走了多少里程,计价精准,收费清晰,患者心里有谱,院方收费有据,避免了“天价账单”的纠纷,还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政策的善意值得点赞。
救护车承载着为生命护航的使命,是服务民生、保障百姓健康的公用医疗辅助资源。收费标准的明确、打表计费的试水,更大意义在于迈出了救护车公益性属性回归的重要一步。用制度扎紧“乱收费”的篱笆,在打破单方定价、漫天要价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探索。但也要看到,政策的落地需要管理的细化加以辅助。救护车打表计费了,会不会出现拒载、绕路、挑肥拣瘦的情形,耽误患者就医?另外,空载费用取消了,救护车会不会迟迟不至?这就需要加强监管,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才能确保打表计费的暖心之举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