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
4月23日,全国共有25个省份举行公务员笔试。然而当晚,有多位网友反映,今年多省公务员省考笔试泄题,其中包括江西省考。申论一考完,就有人在考点外散发行测答案。不仅如此,有网友爆料,在考试前,就有人在网上晒出了一张与申论试卷一样的图片。江西省人社厅当晚迅即回应,正介入调查核实。(详见昨日本报14版)
此事迅速引发网络舆论的强烈关注,考生更纷纷质疑考试的公平性。与此同时,媒体又曝出23日进行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泄题,考前数分钟,便有考题答案被传至网上,还有网友称花500元钱买到答案。
考试作弊乃寄生于考试制度的恶瘤,可谓由来已久,无论古时的科考,还是现代的各种考试,都难免出现作弊。但过去的作弊大多为个体行为,而近年考场作弊则呈现出组织化、群体化特征,甚而升格为赚钱谋利的“生意”。一些考试培训及中介机构,更是将“保过”等作为广告卖点大肆渲染。
当群体意识对考场作弊不以为耻,还将其作为成功的“捷径”时,评估、选拔人才的公平竞争机制已荡然无存,而且,它也必将严重侵蚀社会风气。正因如此,在一些地方的高考考场,近年甚至出现家长集体围攻没收作弊工具老师的现象。
若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下,考场作弊并未收敛,则无疑挑战着法律的威严。究其原因,或在于多年来对考试作弊的打击偏轻,导致参与作弊者的“行业惯性”依旧;同时,网络与高科技手段的引入,给作弊者提供了新的便利或窍门,也助长了当事者的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当下作弊已形成从器材生产、信息提供再到培训、散播谋利的黑色利益链,有些还捆绑在公司化的纽带上,无形中也培育了投机生存的土壤。
要真正堵住作弊黑洞,不仅需要严刑峻法,更需要不折不扣的法律实施,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绝不留后患。由此而论,近期发生的几起泄题与考场作弊案都应成为“作弊入刑”后的典型案件,让违法者付出法律代价,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而考试泄题及作弊事件的频发,其实也呼唤着考试安全防控的升级,需要标本兼治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