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4月29日 星期
路边织补老人王爱华,收费不高讲诚信
一针一线忙碌 织出岁月静好


□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忙碌了大半辈子,不少老年人会生出歇歇的念头,但67岁的王爱华并不喜欢过于闲暇的生活。

“我喜欢忙一点!”4月26日,这位头发花白、坐在街边给人织补衣物的老人笑着告诉记者。

一针一线很认真

4月26日,在市区交通路与马路街交叉口旁的人行道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镜,一针一针地织补衣物。她的面前,放着一个写着“织补”字样的硬纸板。

马路上人来人往,周边店铺招揽顾客的声响也十分嘈杂,但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一脸平静,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活计,丝毫不受影响。那画面,让人感到生活无限美好。

记者上前攀谈时,老人正在为一位顾客缝补呢子大衣:不小心挂了一个口子。老人的针线细密有致,横竖交叉着织补,动作不算很快,但也不慢。

老人叫王爱华,今年67岁,老家在商丘,目前跟着儿子在市区人民路东段住。

收费不高讲诚信

王爱华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她曾在北京讨生活。因为不会干别的,当时又十分困难,想到自己从小便能缝缝补补,便在北京街头为人织补衣物。

王爱华说,她的儿子在漯河生活。几年前,因为自己的腿不小心摔伤,她便从北京回到漯河跟儿子一起生活。

“活儿太多,光想多干点。”王爱华说,她擅长织补皮衣及毛料、羊绒类衣物,因为收费不高、讲诚信,很多人都很信任她,常年让她织补衣物。

王爱华说,在北京时,她也是搬个凳子在街边一处角落等顾客上门。即使这样,很多顾客信任她,有的衣物不能当时取走,就先放在她那儿。

跟王爱华聊天时,记者注意到她面前有两个塑料袋,一个装着已经织补好、等顾客来取的衣物,另一个里面则装着等待织补的衣物。

几位路过的阿姨,纷纷称赞老人手艺精细。

“我每天都在这儿,大家都信任我。”王爱华笑着说,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她就推着她的小车、带着织补工具出门了。每天都是在外面忙到下午才回家。

午饭怎么解决呢?王爱华说,早上出门时她通常都带了吃的。

“北京人多活儿也多,现在有时候一天有两三件,有时候一整天都开不了工。”王爱华说,她还是喜欢忙碌的生活,趁自己还能缝缝补补,希望可以多干点。

累吗?“累!咋会不累?但我不想闲着,忙习惯了!”王爱华说。

王爱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