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大家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5月5日 星期

一个人 一本书 一座原

作家档案
陈忠实,陕西西安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4月29日在西安逝世。

陈忠实以白鹿原20世纪前半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勾勒出一幅白鹿原雄奇史诗,描绘出一轴波澜壮阔的白鹿原画卷。

用一生书写白鹿原的人离开了

白鹿原,一个深情而神秘的地方,因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而闻名遐迩。

白鹿原自然环境独特,东南依山,三面环水,风成黄土堆积台塬面积263平方公里,海拔高于西安300米,虎视十三代古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长治久安的天然屏障。白鹿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数民族杂居及其与汉文化融汇之所,民风淳厚,传奇色彩浓烈。

陈忠实的一生与白鹿原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他出生在白鹿原下的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后,陈忠实做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和区、乡干部20年,1982年才调至陕西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常年在农村的生活,使他对农村、农民和他生活的这片沃土有着深刻的理解,饱含深情。

1985年,他花了两三个月时间写了8万字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思考时代变迁下人的生存困境,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对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乡村生活、乡村社会“还有一些鲜活的记忆”。由此,他开始构思长篇巨著《白鹿原》。历经六年,陈忠实蛰伏于白鹿原下,倾尽全力、呕心沥血写就鸿篇巨制《白鹿原》。

作者将白鹿原上以白、鹿两个大家族为轴心的整个乡土社会搬到了我们面前。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一个个命运独特个性突出的人物,整体浑厚、苍凉而又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使其在文学上达到的高度不言而喻,成为中国当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白鹿原》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评论家认为,该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

《白鹿原》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问世二十余年来,《白鹿原》每次被改编,都会在读者间引燃一次《白鹿原》热。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一时间,白鹿原这一原已湮灭的地名家喻户晓,驰名中外。

在《白鹿原》书的扉页,印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既然是“史”,必存在变迁。今日白鹿原,巨大的面貌改变和发展变迁,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陈忠实。

文学是他的使命

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这是陈忠实自述《我的文学生涯》的开头。

作为作家,陈忠实始终心系土地,心系人民。他说:“要深刻地理解、体验生活,需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不但要深入,而且要沉下去,让作家真正到基层去体验生活。”为了给《白鹿原》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小旅馆里,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正式开始写作后,陈忠实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败,屋顶漏雨,只有一个小板凳和一张小圆桌,现在放在陈忠实文学馆里。他夫人一个礼拜送一次馍,他就是啃着馍,冬天一盆炭火,夏天一盆凉水,持续写作四年,最终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

只要对文学创作有益,陈忠实总是不遗余力。2013年,陈忠实自己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用以鼓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作家自掏腰包为编辑设奖,这在中国文坛尚属首次。

著名评论家李星评价陈忠实说:“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他的厚重、博大,他的宽度、广度都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中。他说文学依然神圣,他在用生命践行着这句话。”

如今,白鹿原上的樱桃红了,陈忠实却走了,但他在文学上高山仰止的崇高建树和人格魅力将继续激励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将永驻人间。

《白鹿原》

陈忠实经典作品回顾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共50余万字。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四妹子》

《四妹子》是作家陈忠实的中篇小说集,包括中篇小说《四妹子》《初夏》《十八岁的哥哥》等,都是描写陕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爱情的。其中《四妹子》描写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追求个性解放、改变贫穷命运的曲折奋斗历程,折射了时代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命运、妇女命运的深切思考,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

《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是陈忠实的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从自我封闭到开放的成长故事。在创作该文的时候作者萌发出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之后创作了《白鹿原》。

蓝袍先生是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缩影,他接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又见识了新式的学堂教育,因此他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分裂的,他的痛苦也是整个社会转型期的文人的痛苦。

这本小说是一曲耕读文明的悠长挽歌,也为我们的人文重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寻根资源。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陈忠实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描摹着陕西关中地方的山水人情。他的作品取材本土,笔墨稳重醇厚,语言富于陕西“土”味,真实生动地呈现出近现代以来陕西人的生活变迁、陕西当地的风物民俗,在文字中深刻挖掘陕西文化的精髓。《陈忠实解读陕西人》编辑收录了陈忠实的小说与散文作品26篇(含改编其作品一篇)。通过不同体裁的文本,可触摸到陕西人“生冷倔硬”的脾气性格,品味陕西人在时代变化中恪守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体会陕西人对乡土的眷眷深情,打开当代人看陕西的一扇窗。

本报综合新华网、《西部商报》《京华时报》等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