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品味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5月12日 星期

我的“在场阅读”


□犁航

阳光暖洋洋的,照进草垛顶端凹陷的“小盆地”。风,吹不进来,草垛里,阳光和书卷的芳香静静地弥散。

旅途中,走累了,仰面躺下,头枕草垛,眯着眼,看高天流云,白得耀眼,那么浓,那么低,只要伸出一根竹棍,就能挑下一朵,盖在身上,枕着书,做个美梦。

身,在草垛里。心,在云天外。在柳侯祠,在白莲洞,在都江堰,在沙原隐泉,在风雨天一阁,在寂寞天柱山……缘于一本书的指引,我时而在名胜古迹前伫立,时而在路边的草垛上躺下。每一个景点,我都会歇下来,翻开《文化苦旅》,重新品味那些幽香的文字,放牧心灵,穿越历史。

此刻,我正躺在莫高窟附近的一座高粱秸秆搭成的草垛上,静静地读一篇关于敦煌的文章。数小时前,我手持书卷,尚在道士塔前徘徊。

手中的书,早已读过数遍,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道士塔》。据说这是余秋雨写下的第一篇散文,也是对散文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的最初尝试,大获成功。这是一篇关于敦煌文物的文化散文,上大学时,曾被历史老师在课堂上饱含深情地朗诵过。文中痛陈中国文物流落异国的耻辱,控诉中国官员和管理人员的冷漠无知,传达出难以承受的隐痛。当老师热泪盈眶地读完,教室里静悄悄的,仿佛整个世界都喑哑了。

《文化苦旅》是文化散文的开山之作,掀起大散文热潮,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也展示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余秋雨不仅有着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才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散文体式,将学者的渊博和作家的才华熔为一炉,将小说、散文、论文笔调艺术地糅合,洋洋洒洒,浑然天成。其中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思考和深沉的忧虑,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因为《文化苦旅》,我利用假日,走出书斋,孤独上路,到人文胜地捕捉现场感,阐发感慨和忧思:关于文化,关于良知,关于精神走向……在行走中品味墨香,在阅读中感悟文化,已变成为一种慰藉灵魂的方式。

合上书,我跃出草垛,抓紧时间赶路。明天,还要到鸣沙山,还要看月牙泉,眺望粲然的戈壁。

若干年后,我或许会拿起另一本书,到其他文明古国去瞻仰文化遗迹,探寻那些散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细节。那本书,叫《行者无疆》。

到人文景点现场,进行在场阅读,赏景品文,理解更深,观察更透。这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评判;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