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5月16日 星期
黑龙潭镇土城王遗址——
三条河流孕育的灿烂古文明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土城王村,坐落着不久前跻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土城王遗址。高梯河、柳河、颍河孕育了它曾经的文明和生机,千年的风霜和人类的劳作改变了它曾经的面貌。日前,记者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实地探访。

□文/图 见习记者 杨 旭

守护

村民承担起文物保护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了48岁的村民王林洲,他是郾城区文化旅游局安排在这里的文物保护员。得知记者是为土城王遗址而来,王林洲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告诉他,土城王遗址已经被评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知这一消息,王林洲显得非常高兴。

王林洲是当地的养猪户,之所以当上了文物保护员,他认为与自己爱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有关。他喜欢历史,懂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为守护国家文物出一分力量,他感觉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王林洲的家谱记载,他的祖先是500年前迁入此地的。家谱上还说,一天起大雾的时候,遗址上突然出现了城墙的幻影,因此这里便被叫作土城王。王林洲的家就住在遗址不远处,这为他看护遗址提供了方便。自遗址发掘以来,王林洲就尽职尽责地承担起文物保护员的责任,提起当初发掘时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当时村子里修路,挖着挖着,突然发现土里有东西,像是文物,就赶紧向上级部门报告,之后便被保护起来。之后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陶片,文化层里还有很多海螺和鹿角。刚发掘的前几年,有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虽然我对这些文物也没什么深入研究,但是我对它们很有感情,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它们,我已经感觉非常幸运了。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在这里守护下去。”

现场

现场

麦田覆盖下的土城王遗址

土城王村位于黑龙潭镇。在当地村民指引下,记者沿着村路一路寻觅。村路两旁屋舍俨然,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更增添了几分农家清新、和谐的乐趣。在村子的西北,沿着高梯河旁边的小路一直向北,两旁绿树成荫,不知名的鸟类在树木间穿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整齐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向远方延续,风吹过时,起伏的麦浪发出“沙沙”的声响,生机盎然。

如果没有村民指引,记者很难注意到,麦田覆盖下的一处土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访的土城王遗址。在黄褐色的泥土中,记者看到仍有残破的陶片镶嵌之中,雨水的冲刷让它们露出部分面目,等待着人们的发掘和研究。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泥土,记者仿佛看到,几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烧制出简单而实用的陶器,他们架起篝火,聚集在夜空下,祭祀、歌舞。而今天,继承了他们的勤劳与智慧的人们,仍旧在这里耕种、劳作,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60岁的村民王全领告诉记者,据老一辈人说,遗址上原来有一座寺庙,香火旺盛。发掘遗址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寺庙遗留的红砖、红瓦。如今,寺庙的遗迹已难寻觅,就连当地村民也对寺庙原址不甚了解,只称呼它为“岗”。

王林洲所指麦田覆盖的地方就是土城王遗址。

溯源

为仰韶文化时期遗存

记者发现,在遗址的断层面上,现在仍可看到许多陶片的遗存,星星点点地镶嵌在黄土之中,这正符合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发达的特征。仰韶文化时期陶制品具有哪些特色呢?这就不得不从仰韶文化的渊源说起。据记者了解,新时器时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晚期文化为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5000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豫西、晋南、关中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发现

文物普查中遗址“现身”

据官方资料记载,土城王遗址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新发现的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代聚落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起讫时间为2007年~2011年,共分三个阶段。在实地调查阶段,郾城区的普查队对全区179个行政村、375个自然村展开了拉网式的排查。在土城王村调查时,通过现场勘察,普查队在村子西部发现一处高岗台地,也就是土城王遗址的所在地。

土城王遗址东西长280米,南北宽30米,面积64400米,基本呈长方形。遗址被乡村小路一分为二。在道路西侧的断壁上,文化遗迹明显,包含物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陶器残片、蚌壳螺壳及红陶土块堆积。从采集的陶器标本看,以夹蚌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兼有部分灰陶。纹饰以素面为主,伴有少量的附加堆纹。主要器型有钵、罐、鼎、盆等。从其文化特征看,这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早期遗存,并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它的发现对研究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的过渡及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性质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遗址保护范围以遗址南部丁字路口为坐标点(北纬:33°40′8.64″;东经:114°04′29.2″),向北260米、向南50米、向东195米、向西145米为重点保护区,自保护区边线向四周各外扩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为什么遗址位于高岗台地呢?原来,大多古文化遗址是早期人类活动场所,所选居住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多选在高岗台地上,以抵御洪水灾害,且方圆附近均有古河道,便于取水。在土城王遗址的北边,就有如今已经干涸的高梯河,而北边则分布着柳河和颍河。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既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可能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如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

▲土城王遗址出土的陶片。

文化层里的螺壳、陶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