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我市两户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的家庭,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书籍的热爱
在这两户家庭中,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更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家风,无论鹤发垂髫,都能在书籍的海洋中找寻自己的乐趣。
为了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王学儒的女儿王楠出生后,妻子刘爱丽每天晚上都陪着女儿看书。小时候睡前给她讲故事,长大后和她一起做接故事游戏,即一个人讲了故事开头以后,另一个人往下续,一人讲一句,看谁接得好。“读书乐”的氛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女儿读书的兴趣和动脑的习惯。
上小学以后,王楠的作业多了,王学儒夫妇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培养她自己阅读的兴趣。除了女儿自己感兴趣的书,夫妻俩每学期都会给她购买十几本青少年读物,还专门为她设置了书房和书柜,并把购书作为奖品激励她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楠的眼界不断开阔,思想也日趋成熟。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她也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上学期间也像父母一样,经常参加读书节、读书竞赛活动,经常往报刊投稿,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十多篇,获奖3次。
而在王云英的家中,更是三代同堂,读书为乐。儿子于纪良是一名教师,除了阅读一些教育专著,还喜欢阅读历史书籍,《水浒传》《明朝那些事儿》等书常常被他随身携带,后来有了手机,更是将电子书籍存在手机里,走到哪里都能看。儿媳李丽品是一名文化工作者,热衷于阅读文化和励志类书籍,2001年开始订阅《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等杂志。李丽品在创作方面也颇有收获,除了在QQ空间里撰写文章,还有百余篇作品见报。孙女于孜珩睿才5岁,从小就是在妈妈的阅读声中进入梦乡,只要不听故事,她就难以入眠,家里的绘本、童话、益智故事占据了李丽品的大半个书柜。
日前,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的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中,我市两户家庭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这两户家庭有着怎样的书香故事?又是如何将芬芳书香传承发扬的?
当记者走进这两户家庭时,被他们的藏书量所震撼,也深切感受到每位家庭成员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家庭书香氛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见习记者 杨 旭
王云英老人家里的藏书约有2000册,有小说、诗歌、散文、哲学、历史、文化、儿童读物等。
爱藏书,更爱阅读
今年44岁的王学儒家住郾城区城关镇。“从小学开始,我就对文字特别感兴趣,不论是书籍还是报纸,只要我拿到手,一定要把它看完。一直到现在,我家的任何房间,甚至阳台上,到处都是我看了一半的书。下班回家后,我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读书,每天早上醒来后,第一件事也是先躺在床上看几页书。”王学儒说。
在网络充斥整个生活的今天,人们在下班后,一般都是抱着手机猛刷朋友圈,王学儒的家里却是另外一幅场景——每个人都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每天我和妻子的阅读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看书读报已成为我们家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书本成了我们家最宝贵的财产,家里现有古今中外各类图书3000余册。”王学儒说。
家住郾城区沙田艺林苑的王云英今年69岁,她家里的藏书约有2000册,有小说、诗歌、散文、哲学、历史、文化、儿童读物等,亲戚朋友到她家里做客时,都时常惊叹于藏书量之多。
王云英从小喜爱阅读,从郾城区教体局退休后,她更是保持着每天至少4小时的阅读习惯,在丰富的藏书中,她对于历史类书籍最为爱不释手。“除了订阅的三份报刊,家里平均每月还要购买5册图书,用于购书的消费达到200元左右。”王云英告诉记者。
王云英的老伴于秀华是一名高级农艺师,退休后,他也把阅读当作自己的爱好,一有时间便沉浸在科技类书籍的阅读中。在这个家庭,经常可以看到两位老人早晨起来各自手捧书籍或是报纸细细阅读的场景,彼此之间互不打扰却又心灵相通,时光就在这种共同的爱好中静谧而充实地度过。
谈起阅读的乐趣,王云英说:“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读书的人,谈吐清新而不凡,举止稳重而端庄,思想活跃而深刻,自信但又不自负。这是我们一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收获。”
因为经常读书,在这20多年当中,王学儒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及新闻作品400余篇。
书香远,邻里受益
在王学儒居住的小区,他们家是出了名的“书香家庭”。过去,邻居经常找他们夫妻俩代写书信,现在,经常有家长上门请他们推荐给孩子买什么书,或者到他们家借阅书籍、报刊等。
“相信随着我们读书越来越多,一定会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更好地传播一些正能量。”王学儒说,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能够引导更多的家庭形成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家庭文化氛围,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书香家庭参与到评选推荐活动中来。
谈起获得全国“书香家庭”这一荣誉时,王云英高兴之余也有很多感慨:“荣誉值得珍惜,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把阅读、写作的习惯坚持下去,带动更多的人投入书籍的怀抱,为宣传家乡的文化再尽绵薄之力。在我们家里,五口人通过读书共同成长,共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学识,陶冶了情操,这让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收获。读一本好书就像探索一条未知的路,随时都可能遇到意外的收获。我想把这一点感想分享给更多的人,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培养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氛围,无论是对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是对于下一代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记者相信,我们身边的“书香之家”绝不只有这两个,因为在这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乐于留一刻闲暇,享受书籍带来的美好。希望在阅读的魅力感召下,“书香之家”早日升级为“书香社区”“书香城市”“书香社会”……
↑王云英的儿子于纪良正在指导女儿练书法。
←每天下班回家,王学儒的妻子刘爱丽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
爱创作,成果丰硕
读书是一种旷日持久的积累和沉淀,阅读等身后,创作自然就成为一种厚积薄发的洋洋倾洒。这两户“书香家庭”除了藏书多、爱阅读,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笔耕不辍,在各自的领域创作出大量的精神财富。
正因为经常读书,并且习惯把读书后获得的灵感写成各类文章,在这20多年当中,王学儒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及新闻作品400余篇,共计30多万字,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励30多次,并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与别人合作出版了两本诗集。王学儒的妻子刘爱丽是我市一所小学的教师,她在教学之余,也坚持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经常向报社、网站投稿,目前也发表各类文章50多篇,获奖十多次,辅导的学生作文发表30余篇。“通过读书学习,我们一家人获取了必要的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王学儒告诉记者。
而王云英退休后则积极投身于许慎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中。在我市中小学开展的“许慎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王云英编写的《汉字形义简释》之一、之二、之三被作为首选教材,在全市中小学校印发。2007年,为配合高中课题改革,她还为一所高中编写了校本教材《许慎与说文解字》。在她的带领下,一批民间志愿者组成了漯河市许慎文化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工厂、军营,宣传讲解许慎文化和《说文解字》,并以《说文解字》汉字部首为理论根据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三册。为响应“把漯河办成小篆之乡”的号召,她组织成立了许慎文化研究小组,编写了《说文解字·篆楷习字帖》一书,采用一行楷,一行篆,一行汉语拼音的方式,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使用。
在此之余,王云英还醉心于文学创作。2003年担任郾城区作家协会主席后,她多次组织业余作者开展“文化采风”活动,召开文学作品分析会,结集出版了《缥缈的笛声》散文集。后来出版的散文集《心路有痕》荣获了漯河市“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