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他叫张海江,今年78岁,她叫郭美珍,今年75岁;57年前,他俩结婚走到了一起;13年前,她突然患上脑出血,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他便担起了照顾她的全部重任。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13年来,他用行动说话,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
5月19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张海江夫妇,并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
帮老伴儿锻炼、学走路
儿女均已成家,孙辈也都上学了,对于已经退休的张海江夫妇来说,原本可以悠闲地安享晚年,但生活跟他们开了个玩笑。
2003年,郭美珍突然患上了脑出血。对于郭美珍生病时的场景,老两口至今记忆犹新。
“我正在洗衣服,突然感到不舒服,就喊老伴儿过来,之后就倒在地上什么都不知道了。”郭美珍说。
“我赶过去时,她已经躺在地上了,我叫来邻居帮忙把她抬到沙发上,等120急救车。”张海江说,老伴儿被诊断为脑出血,当时在医院住了75天,“她现在属于脑出血后遗症,身体的左半部分偏瘫。”
突然由身体健康、活动自由变得卧床不起、不能动弹,郭美珍难以接受这一事实。“经常闹情绪、发脾气。”张海江说,“只要她闹我就劝,安抚她的情绪。”
刚出院时,郭美珍连坐都坐不稳。
“床紧挨着墙角放,她靠着墙角也坐不成。”张海江说,为了帮老伴儿恢复身体,他用绳子绑在老伴儿脚上,然后一手揽着她,一手拉着绳子让她迈步。就这样,一步、两步……老伴儿能自己迈步后,他开始扶着她沿人行道上的隔离栏学走路。
如今,郭美珍可以自己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在平路上走10米左右。
改造三轮车 带老伴儿散心
在家待得时间久了,难免烦闷。为了带老伴儿出门散心,张海江也费尽了心思。他买来一辆人力三轮车,找师傅把车斗的尾部割掉,在下面焊接上两根钢管,钢管的底部连接着两个长方形的铁皮。这样一来,在三轮车车斗里垫上厚厚的垫子后,郭美珍坐在上面,两只脚可以舒服地放在两块铁皮上。
“她想去哪儿了我就带她去。”张海江说,十多年来,他骑着这辆小三轮车带着老伴儿走遍了大街小巷,“有时候也去市中心逛逛。我买菜、带她看病,都骑车带着她。”
5月19日,采访结束时,老伴儿又想出去透透气,张海江便把三轮车推出来。
待老伴儿一步一步地挪到三轮车前时,张海江扶老伴儿上车坐稳,然后骑上车卖力地向前蹬。
三轮车向前行驶时发出的声响,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感人故事。
“我腿疼,现在出门近了还行,远了就骑电动三轮车。”张海江说,三个月前,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也按照人力三轮车的模式进行了改造,常带着老伴四处散心。
挑鱼刺剥虾皮 喂老伴儿吃
据了解,张海江夫妇共有四个孩子。
“孩子们都可孝顺了,都要我们去他们家住。他们都忙,都供养的有学生,俺俩哪儿也不去。”张海江说,平时,几个孩子经常过来看他们,送吃的、收拾屋子、洗衣服,“前一天晚上,儿子送来了一辆轮椅,一直在这儿待到11点多才走。”
“俺饭桌的四条腿下面都有轮子,方便来回移动,那是二儿子装上去的,怕我来回搬桌子累着了。”张海江指着饭桌说,“孩子们都不容易,俺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我的身体也不大好,腰疼、腿疼,医生建议我做手术,我等孩子们闲了再去。”张海江说。
采访中,记者看到张海江的饭桌上放着没有吃完的鱼和小虾。“平时,他做好饭、将饭盛好后端到桌子上,然后将桌子推到我面前。我不能吃大肉,所以经常吃鱼、虾,都是他挑鱼刺、剥虾皮,喂我吃。”郭美珍说,“老伴儿是个好人,把我照顾得很好。”
“我的衣服都是他穿的,大小便也都离不开他。”郭美珍说,除了照顾好她的起居,张海江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几乎揽下了家里的所有家务,“他天天最累了”。
每天晚上,张海江都要烧开水给老伴儿洗脚。“多泡泡脚舒服。”张海江说。
5月19日,在张海江位于和谐家园小区一楼的家中,记者看到为了方便老伴儿生活,张海江想尽了办法:一张老式铁床的床头上绑着一个布头,用来方便老伴儿翻身;客厅摆放着一个老式单人沙发,沙发上垫着厚厚的垫子,这是老伴儿的专座,方便起坐;卧室内放着一个由大椅子改制而成的简易坐便器,方便老伴儿大小便。
“俺俩是1959年结的婚,到现在已经57年了,我照顾她是应该的。”张海江朴实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