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之灵气在于“水”,水是漯河的城市之魂。在辽阔的中原大地,漯河是惟一两条河流——沙河和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并且漯河自古就是水旱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兼融并蓄。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放河灯、端午早晨到河边洗头沐浴等是漯河传统习俗。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放河灯,祈福生活
美丽的滨水城市漯河,沙澧两河穿城而过,润绿了两岸的风景。放河灯是漯河市民过端午节的一项传统习俗,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对身边亲朋的祝福。每年端午节,一些市民都会来到河边,满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放出一盏盏小小的河灯,为自己和亲人祈福。
“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把自已的愿望、祝福和问候写在河灯上,然后把河灯放在河面上,闭上双眼,许愿祈福,让小小的河灯缓缓顺流而下,将一个个祝愿捎向远方。每年,我放的河灯都是自己做的,我觉得这样更有意义。”市民胡大姐告诉记者。
市民彭先生笑着说:“今年我准备做一盏莲花形状的河灯,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去放河灯,为亲人祈福,保佑孩子健康快乐,把美好愿望与河灯一起放走。”
市民王女士年年都来放河灯,她向记者讲述起往年放河灯时河面上的状观景象:夜晚,人们把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面上。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闪动点点飘摇的灯火,无数盏河灯随着流水缓缓移动,层次错落,像闪闪发亮的星星落在水面上,美丽而又壮观。
据了解,“放河灯”中的“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的形状,灯笼里点上蜡烛。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蜡光纸糊成。灯芯是用麻绳做的,这样的灯芯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性也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一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风吹翻。
下河洗头沐浴,避邪驱虫
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天刚蒙蒙亮,男女老少都要下河沐浴。大家在河边嬉戏玩耍,互相泼水,欢声笑语使河边一片欢腾。
家住黄山路附近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带着孩子一早去河边洗澡、洗头发。这种习俗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端午节来河边洗澡、洗头,能驱赶身上的病毒。”
“过去人们生活条件不好,冬天很少洗浴。五月初五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就在这一天来到河边洗浴、洗头,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端午节实际上是民间一个清洁、打扫卫生的节日。”我市的民俗研究者侯守功告诉记者。
“除了到河边洗脸、洗澡,端午节还要插艾草、戴香包,往脸上涂雄黄等,都是为了避邪、驱蚊虫。这些古老习俗其实都和卫生有关。可以说这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全民讲卫生的节日。”侯守功说。
包粽子、戴香包,端午节味道浓
除了放河灯、到河里洗澡、洗头外,端午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吃粽子、炸糖糕、煮大蒜等。
粽子是端午的节日食品。家住海河路军分区家属院、今年70岁的周大爷回忆起多年前的端午节,觉得遥远又亲切。那个时候,老伴张罗着包粽子、煮鸡蛋、煮大蒜、炸糖糕,女儿们也都围在旁边学做,一家人在一起,忙忙碌碌,特别快活。
“从前过端午节比现在有气氛,每个家庭都提前几天准备端午的食材。江米在水里泡一个小时,还洗很多红枣。我和老伴要在初四晚上包好粽子,要包一大盆,不仅自己吃,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周大爷说。
46岁的市民彭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作为女孩子,端午节最期待的就是戴五彩线和香包。“我特别喜欢香包那种浓烈的香味,闻闻似乎特别提神。每年快到端午时我就问我妈要彩线,搓呀搓,搓出一根五彩绳,绑在手腕、脚踝上,还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谁的颜色更亮。那时候就觉得戴五彩线很漂亮,一直戴到五彩线褪色了都不舍得摘下来。”
民俗研究者侯守功告诉记者,端午节吃粽子、戴香囊这些都是必需的。现在很多市民都选择早上到外面买炸好的糖糕和做好的粽子。实际上,自己做出来的吃着才更有味道。
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任重道远
“端午节吃粽子好像和屈原有关,并且这一天不少市民都会下河洗头沐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问及端午节的由来和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时,很多年轻人一脸茫然。
其实,在中国,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仅仅是吃粽子、佩香包、挂艾叶,还有赛龙舟等一系列习俗。“在这些习俗中,戴五彩绳别有一番深义。据史料记载,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彼此相生相克,具有驱邪迎吉作用,流传至今。另外,端午正值仲夏,把艾蒿、菖蒲悬在门户上,利用其挥发的芳香气味洁净空气、驱赶蚊蝇、驱瘟除邪,以达到防病目的。”侯守功告诉记者,现如今已经不可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插艾叶防虫辟邪的场景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渐渐消失,年轻人也不再关注传统民俗,源远流长的习俗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对于端午节这样有现实意义的民俗节日,人们应该做好传承。端午文化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被遗忘,很多专家和学者在研究它,很多老年人也在端午节这天延续着传统的习俗,但传承的责任在年轻人身上,如何让年轻人的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任重而道远!”侯守功说。
在诗词中约会端午
□翟 杰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思是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由于五月初五两“五”相重,所以又名“重五”或“重午”。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文秀在《端午》一诗中这样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而且表达了对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挞。北宋张耒有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寥寥数言,诗人内心的那种悲苦凄情便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无论是戴复古的“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还是高启的“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抑或是苏东坡的“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多如繁星,西晋周处《风土记》有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唐明皇有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姚合写道:“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也有佳句:“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黄裳写到:“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在诗词中约会端午,我们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