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老年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6月7日 星期

老人与鸟的故事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宠物。年轻人多喜欢养猫养狗,老年人则偏爱养鸟。

在漯河,有一群养鸟爱好者,他们因为共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除了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聚集在一起遛鸟、聊天。上周,记者走进这群养鸟爱好者,他们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有的退休赋闲在家,有的还在一些岗位上发挥余热。当记者一提到与鸟的感情,他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见习记者 陈金旭

宋林朝:每一只鸟都有独特的叫声

“你看这些鸟,它们每只都不一样,这只胖点,这只虽然瘦,但外形轮廓比较好。每一只鸟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我听见它们的叫声心里就高兴。” 今年65岁的宋林朝已经养鸟22年,他告诉记者,他养的百灵鸟会学铜嘴雀、猫、喜鹊、灰喜鹊、白头翁、小燕、老鸹等十几种动物的叫声,高兴起来还会扑棱着翅膀叫。

宋林朝开始养鸟是被朋友带动,如今竟成了半个专家,经常有朋友向宋林朝索要他养的鸟,碍于朋友间的情谊,宋林朝只能忍痛割爱。比如之前,宋林朝养过一只八哥,养了七八年,教会了八哥说话。“早上我还没起来呢,听见它叫‘老头子,起来吧’,我就高兴地起床了。”宋林朝回忆说,“我让它笑笑,它就发出‘哈哈哈’的声音,一些简单的话如‘你好’‘再见’‘你啥时候回来’等,它也都会说。”直到现在,宋林朝还很想念这只八哥。

2011年,宋林朝从郾城区李集镇搬家到漯河,认识了一群爱养鸟的朋友。每天早上6点到7点,他们相约在会展中心集合;每天下午2点到5点,他们相约在市区太行山路与纬二路交叉口集合。除了特别差的天气,他们都准时赴约。

最近,宋林朝花50块钱买了一只绣眼,这只小巧的绿鸟,眼圈被白色绒毛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看起来很可爱。为了选和它相配的鸟笼,宋林朝寻找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一个造型别致的方鸟笼。对于它的饮食,宋林朝则更为细致。“我把鸡蛋煮熟,把蛋黄挑出来和小米一起蒸;晾干,再一起蒸。让它吃得更精细一些。”除了颇费工夫的蛋黄米,宋林朝还为绣眼准备了另外两个食槽,放绿豆糁和碎花生米。“绿豆败毒,我就把绿豆磨成糁。”提起为鸟儿准备食物,宋林朝一点也不觉得麻烦,反而乐在其中。

由于宋林朝的悉心照顾和呵护,家里的两对白燕最近“抱窝”了,生了4只小鸟蛋。为了保温,宋林朝在它们的鸟窝里垫上棉花,在饮食上的照顾更是不敢大意。宋林朝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家白燕诞下的小鸟蛋,看上去比鹌鹑蛋还要小巧。

夏天将至,蚊子渐渐多了起来。鸟儿虽小,也会受到蚊子的困扰。宋林朝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将家里的蚊帐改造成了大小合适的鸟笼蚊帐。

宋林朝

马留记:每天担着鸟笼步行3公里

今年79岁的马留记,从1996年退休后开始养鸟。“ 养鸟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儿,跟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说说笑笑,感觉很愉快。”

问及养鸟的经验,马留记谦虚道:“我谈不上啥经验,他们几个都比我懂得多。就说老宋吧,他养鸟都是从‘生鸟’养到‘成鸟’,是个专家呢。我们买鸟就在漯河买,他为了挑个好鸟,开车去郑州买。”

别看马留记现在看起来精神矍铄,之前却曾因为脑血栓而躺在病床上。自从养鸟后,他在精神上有了寄托。每天为了赴约,只要不下雨,他都用担子挑着自己的鸟笼从位于郾城区孟庙镇的住处步行到约定地点,和老友们相聚。长期坚持步行遛鸟,不仅使老人的性格开朗了许多,病也基本上痊愈了。“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一睁眼,就想着得过来看看这些老伙计和他们养的鸟。”马留记说,“养鸟让我的身体越来越好。感谢这些老伙计们,每天一聚成了我现在的盼头。”

下午五点左右,这群喜欢养鸟的老人才依依不舍地在路口分别,相约明天早上继续遛鸟。

马留记

朱水宽:养鸟让我戒了烟

今年75岁的朱水宽,退休以后爱上了养鸟。“我只要没事,不管是出去买菜,还是遛弯儿,出来都带着鸟笼子。”

朱水宽老人养鸟有二十多年了,一开始是养画眉。由于画眉需要每天洗澡,清理粪便也十分麻烦,加上家里住房紧张,他就改养百灵了。朱水宽介绍道,“咱们这儿的百灵一般都是从内蒙古、张家口运过来的,属于异地鸟,由于它们原来都生活在沙漠地带,所以喜欢在沙子里洗澡。”正说着,笼中的百灵就用翅膀拍打着笼底的细沙,被拍打起来的沙子快要溅出笼子了,幸好被一层笼布给挡住了。老人得意地说:“这个笼布是我自己买布做的。这样在笼子底部围起来,既好看,又能防止沙子溅出来。”

自从养鸟以后,朱水宽就身不由己了。原来喜欢睡懒觉的他,早上听见鸟叫就睡不着了,起来遛鸟,锻炼身体。“你不起来也不行,它一直叫,催着你出来。”朱水宽老人的话语里,宠溺多过无奈。除此之外,以前喜欢看电视、抽烟、打牌的习惯也全部改掉了,朱水宽笑道:“养鸟其实也是养性。这一养鸟,把我的坏习惯都改掉了,孩子们都很支持。”

谈起养鸟,朱水宽就乐不可支。他告诉记者,七八年前,他养的一只百灵因为叫声优美动听,在鸟协组织的比赛上,从几百只鸟里脱颖而出,得过奖。“奖品其实也没啥,就是笼衣、食槽之类的。但是我养的鸟得奖了,高兴啊。”老人边笑边看着自己的百灵,眼里满是喜爱和欣慰。

朱水宽

张冠生:养鸟结识新朋友

张冠生老人今年77岁了,养鸟不但让他心情愉悦,还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张冠生说:“人养鸟,鸟养人;先遛人,后遛鸟。”这段听起来很简单的话,却让人深思。

张冠生由于喜爱养鸟,加入了市里的养鸟协会,养鸟协会经常在工人文化宫举办活动。在鸟协的活动中,张冠生认识了不少喜欢养鸟的朋友。“除了参加鸟协的活动,我也是雷打不动每天来和我的老伙计们一起聊天、遛鸟。今天老郭、老孔、老孙他们几个都没来,不然才热闹呢。”

不只是张冠生,其他人也都一样,如果哪个老伙计没来,大家就会互相询问,如果长时间没来,还会打电话联系,问候一下。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成为心心相系的朋友。

张冠生一边念叨着没来的老伙计,一边拿着小铲逗弄自己的百灵鸟,不时给它喂上一条面包虫。“它高兴的时候一天能吃上七八条呢。”

记者好奇地问,“您能看出来鸟的心情好坏?”张冠生笑着解释道:“鸟儿和人一样,也有心情的高潮期和低落期。我养的百灵如果心情好了,就会登上鸟笼中间的台子唱歌,有时候还会高兴地拍打翅膀;要是不高兴了,你就是喂它面包虫,它也躲来躲去,不想理人。”

张冠生说,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鸟的影响,如果鸟儿生病了,自己也会闷闷不乐。如果把鸟儿逗乐了,自己也很开心。养鸟已经成为他快乐的源泉,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张冠生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