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不少孩子都会冒出关于星星、月亮及太空的众多疑问,对太空的一切充满好奇。在我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不辞辛苦、勤奋工作。
吴风雷便是优秀航天人的代表,这位从沙澧大地走出的年轻人,已然成为家乡人的骄傲。如今,他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副主任,曾参与执行多项国家航天任务。近日,记者通过电话和网络对他进行了采访,让我们共同了解他的成长故事和人生感悟。
□本报记者 陶小敏
从小立志 丰富自我
一、要志存高远,敢为人先
在高中时代有两句话记忆深刻,一是“人是一座活的火山,有挖掘不尽的潜力,有释放不完的能量”,二是临颍一高老校长王贺基校长的一句话:“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能够把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取向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最需要的地方干出最伟大的事业。
二、要艰苦奋斗,经受磨炼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磨炼。不论是在条件艰苦的过去,还是在条件优越的今天,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永远不能丢。我们不仅要经受物质方面的磨炼,还要经受精神层面的磨炼,不惧怕挫折和困难,正确对待批评,犯了错后悔也于事无补。犯错之后,我们应该从错误中学到更多,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用平静的心态,为最坏情况做出准备,然后用积极的态度,争取每一个机会。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
三、要积极合作,以诚待人
学生时代在学习方面会有不小压力,希望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培养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做人做事的个人修养,无论对今后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人和谐相处都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
四、要发扬优点,丰富人生
成功是多样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兴趣为师。人生最好的职业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做的而且喜欢做有意义的事情;二是每天都在学习、成长;三是有值得学习的同伴。
■人物档案
建议
吴风雷,1975年4月出生,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副主任。
1992年毕业于临颍一高,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科院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博士学位,现兼任北京飞控中心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任务总师助理。2011年获法国国际空间大学空间管理硕士学位,是部级双百人才培养对象。2015年荣获国防科工局表彰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和国防发明专利两项。
思想活跃 爱看报纸
提起高中生活,吴风雷表示,他有三点印象:
第一个印象是那时的自己思想非常活跃,关注国家大事。临颍一高的报刊栏和每天早上大喇叭转播的新闻是他了解世界的两个重要渠道,每次报栏换新报纸时,他都会第一时间阅读。《中国青年报》是那时他比较喜欢看的报纸。吴风雷说,那时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等问题。
第二个印象便是学习非常紧张,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我记得那时需要学习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7门文化课,每门功课都要学好,时间总感觉不够用。”吴风雷说。
第三点印象是生活条件艰苦。那时学校食堂没有餐桌,同学们打完饭都在食堂附近或操场边站立或蹲下吃饭,饭菜也比较素,油水少。
尽管如此,他的高中生活仍然充满乐趣,充满温馨。“赵忠民老师、巩海生老师、王伯僚老师、崔跃忠老师、谷纪坤老师、陈新怀老师……”吴风雷表示,每位老师的教导他都记在心里,至今难忘。
吴风雷说,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的同学,也是今天的爱人翟乐娟。“她的座位在我前面,她善良、美丽、聪明。高中毕业后我们还保持联系,并最终组建了家庭,她把一生的幸福都和我维系在一起,我很感动,我工作比较忙,她对我的支持很多,我非常感激她。”
如今,在临颍一高的校史馆中,珍藏着一个神舟七号模型。吴风雷介绍,模型是临颍一高60周年校庆时由他们92届毕业的三(1)和三(2)班几十名同学联合出资捐赠的。“飞船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是国家发展进步与兴旺发达的标志。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建校60周年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祝贺,也希望母校越办越好!”
高中
吴风雷近照
图片由吴风雷提供
不断融入 逐渐提高
后来,吴风雷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他用了“徜徉、紧张、多彩”六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求学状态。
“徜徉”是指武汉大学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紧张”则因为学习进度比较紧张,工科生的专业课和实验课比较多,学习任务比较重。加上业余党校学习和平时社团活动以及处理个人事务,总感觉时间紧张。“多彩”是学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歌咏比赛、篮球赛、足球赛等,还有他最爱的各种讲座。对于他来说,参加一次讲座就是一次思想的盛宴。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马建离教授讲台海关系,著名京剧演员朱世慧讲京剧欣赏等。“在现场听讲座和看书、看电视不同,感染力很强,当时听完朱世慧老师讲京剧欣赏,我对京剧的认识和喜欢程度大大提高。”
而“不断适应”则是他对自己大学时生活状态的描述。从河南到武汉,从面食到米饭,饮食习惯的不同让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另外,武汉的气候和家乡相比也变化不少,夏天冲凉才能睡着,冬天却湿冷,他都得不断适应。他认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对自己后来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大学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改变,吴风雷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学会和更优秀的人合作,而谦虚、热心和真诚是他的秘诀;第二是坚持目标,不断努力。刚进入大学时,他发现自己虽然高考成绩在高中显得比较突出,在大学的班级里面一点也没有优势,甚至刚入学的英语测试成绩还比较靠后。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的英语成绩从后进变成第一批过六级考试的学生,综合成绩也从后进变成班级前列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第三是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我其实比较内向,到大学之后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和各项锻炼活动,开阔了视野,自身也得到了锻炼。”
大学
担负使命 攻克难关
吴风雷目前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职位是总体室副主任,主要分管月球与深空探测飞控总体和货运飞船的飞行控制总体工作。
在2013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任务和2014年10月发射的CE-5T1任务中,吴风雷担任飞控组秘书长。吴风雷告诉记者,飞控组是航天发射任务前成立的由航天测控、航天器研制生产、空间科学应用等多个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小组,围绕航天器飞行过程中的各类控制活动进行技术协调、方案审定、异常定位与处置等技术工作。
嫦娥三号任务第一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地外天体上的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还要开展月面巡视,这些在我国航天史上均是首创。在此任务中担任飞控组秘书长的吴风雷表示,崇高的使命感是支撑航天人完成复杂航天工程的不竭动力。在任务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除了成功的喜悦和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每一名参与者经历更多的是不断出现的困难,而正是这种集体的协作意识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一起想办法,共同克服了层层困难。
吴风雷还参与过首次用国产测控系统对欧洲制造卫星的测控管理任务、参加过国内第一个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共位系统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加了神舟五号至神舟七号电视传输保障任务、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无人交会对接任务和神舟九号至神舟十号的载人交会对接飞行控制任务。
目前,吴风雷和同事们正在日夜忙碌,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准备工作也都在紧张有序进行,他主要负责的货运飞船项目预计明年发射。因为他工作繁忙,记者对他的采访分两次完成,“忙得回来倒头就睡。”但他表示,个人的辛苦与国家航天事业的进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自己无怨无悔。
工作
如果您是高考优秀毕业生,或者认识高考优秀毕业生,或者知道高考优秀毕业生以及当年班主任、同学和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欢迎与本报联系,提供相关线索。
本报联系方式:
电话:
18739563958,13849488633;
QQ:1808003195;
邮箱:
180800319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