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6月22日 星期
28省份出台政策 一些中小企业仍是“纸上清凉”
各地高温津贴政策落实调查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不少地区连续出现高于35摄氏度的天气。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制定高温津贴标准,但发放名目、标准等差异很大。一些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有的企业违规以防暑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资料图片

有省份规定可同时拿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费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制定高温津贴或防暑降温费标准,不过各地政策存在不少差异。

——啥名目?各地制定的政策中,有的将其称为高温津贴,有的为防暑降温费,还有的将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费明确区分,如陕西省规定防暑降温费最高每人每天15元,高温津贴为每人每天25元。

广西、贵州明确提出两者不能重复发放;天津规定,应当在发放防暑降温费的基础上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陕西人社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拿防暑降温费者符合条件的可以同时拿高温津贴。

——如何算?虽然各地规定高温津贴适用的月份集中在6月至10月,但具体计发放方式各异。

对于具体计发放的时段,天津等地规定按实际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数算;山东是6月至9月中无论有没有高温天气,都会按月发放。河北则规定,夏季高温津贴标准以作业环境为依据并以实际出勤作业时间确定。

——给谁发?山西、北京等不少省份规定室内气温≥33摄氏度、露天气温>35摄氏度环境下工作的职工才可以领津贴;山东、陕西则规定,一般工作人员也有津贴,即使是坐在空调屋里的管理者、财务人员也有防暑降温费,只是相对较低。

——发多少?各地高温津贴高低不一,普遍在每月100元至300元之间。“标准调整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工资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调研员解立峰说。

一些高温劳动者仍拿不到津贴

记者近日在广东、北京、吉林等多地调查发现,虽然不少企业已严格落实高温津贴制度,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

广州市天河区花城广场旁边,一家化妆品公司促销员卢敏说,没有高温津贴。“小公司本身规模不大,不像国企那么规范,只希望能把工资按月发给我就好了。”

根据国家多部委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还在以防暑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按照标准应该是每月150元的高温津贴,去年每月却只发了100元,还发了一些饮料替代。”广州一家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许多劳动者拿不到高温津贴的背后有多重原因:

一是不少用工无劳动合同,部分群体无法规保障。记者采访的多位工程承包商都表示,现在建筑工地大部分最后都变成私人承包。有的包工头甚至表示,头一回听说还有高温津贴这回事。

记者采访时还发现,不少环卫工人已是60岁以上的劳动者,而60岁以上的劳动者并不能签订正常的劳动合同,只能签订劳务合同,不适用相关高温津贴规定。

二是政策规定模糊、维权难。记者了解到,对于售楼、快递等一些半室内半室外的工作人员如何发放高温津贴,不少地方没有明确规定。

三是对企业约束不足,发不发“全凭良心”。虽然不少职工知道自己应该有高温津贴,但许多人不愿意申诉。长春一位驾校教练说:“不给又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因为没有津贴就辞职不干了,何苦一个人强出头。”记者采访的部分环卫工也表示,没人去投诉,“大家聊天时说到这事,也就是说说而已”。

织密“保障网” 落实“清凉钱”和“清凉权”

专家认为,应通过政府、企业、职工及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努力,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权益织密“保障网”。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细化法规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这样一是可以让企业知道哪些高温津贴必须发,二是可以让职工了解自己应有的权益。

部分专家认为,虽然各地出台了关于高温津贴的相关规定,但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田毅鹏建议,工会、妇委会等组织应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加强作为,以解决单个职工高温津贴“敢怒不敢言”的问题。

在落实高温津贴保障劳动者“清凉钱”的同时,部分专家认为,还应该注重落实国家关于高温作业时间等相关规定,给予劳动者“清凉权”,从根本上减少高温作业对劳动者的伤害。

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完全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提出的高温下工作时间及工作时段的要求。广州市白云山附近一个露天停车场的收费人员史先生说,岗亭里只有一个电风扇,最热的时候电风扇里出来的风都是烫的,但是“一天工作12小时,除掉上厕所,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得在岗亭里待着”。

王忠武等专家认为,在落实高温工作时间等相关规定的同时,应尽可能采用良好的生产工艺,使用隔热、通风等设施降低工作环境温度,从源头上减少高温危害。

据新华社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