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
生活节俭却乐善好施
为官第一要清廉。怎样才能做到清廉?张希清教授认为,首先是要深刻认识清正廉洁的意义,以及贪污腐败的危害,认识到清廉是居官者分内的事情,是最起码的为官道德,就是明人薛瑄所说的“见理明而不妄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加强为官的道德修养,自觉地“律己以廉”,戒除贪心。其次,要大力提倡清正廉洁,反对贪污腐败,形成一种“崇尚清廉,鄙视贪污”的社会风气,就是明人薛瑄所说的,使稍顾廉耻者“尚名节而不苟取”。
范仲淹当年镇守杭州时,弟子纷纷劝他也在洛阳置办一处房产,颐养天年,“以为逸老之地”。范仲淹答道:“人苟有道义之乐。况居室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范仲淹自己节俭清廉,却乐善好施,他把自己的大半俸禄及所得赏赐都用来接济别人,如办义庄,周济穷人,赐赏部下等。所以一生为官的范仲淹身边几乎没有资财,以致终生贫困,真真切切地做到了清清白白。
关于清廉,与之相关的还有节俭。只有节俭,才能养廉;奢侈必然导致贪污。只有节俭,才能养廉;奢侈必然导致贪污。宋代的范仲淹和包拯,都极为节俭。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范仲淹亦是“既显,门中如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包拯与妻子同甘共苦:“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范仲淹亦是“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6月22日上午,第十期说文解字大讲堂在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开讲。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作了题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楷模——范仲淹》的专题讲座。
张希清在讲座中围绕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主体意识、担当精神和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等品格,为听众生动地描绘了一代名相传奇而多彩的一生,并结合范仲淹从政生涯中蕴含的宝贵政治思想、智慧和人生经验作了精彩讲解,为现代人学习、做人、处事和从政提供了借鉴意义。
5
□本报记者 王海防 整理
忧患意识
有忧天下之心
张希清教授认为,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首先表现在他“有忧天下之心”。范仲淹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也说:“某天不赋智,昧于几微,而但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由是时政得失,或尝言之,岂所谓不知量也?”范仲淹的心与韩愈是相通的,都是“有忧天下之心”,而谏诤不已。
一般士大夫均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范仲淹因以天下为己任,有忧天下之心,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一般士大夫之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又一突出表现,也是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一般士大夫之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虽然在他58岁时才见诸文字,但却是他一贯的思想。
范仲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为官清白,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史载:“公既贵,常以俭约率家人,且戒诸子曰:‘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蚤世。吾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既显,门中如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1
张希清教授。本报记者 王海防 摄
担当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在《范文正公文集》卷八《杨文公(亿)写真赞》中写道:“寇莱公(准)当国,真宗有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与天子共治天下,自然就会把为了“却戎狄,保宗社”而“左右天子”看作“大忠”了。而他自己为官从政也正是这样做的。
范仲淹认为:“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庭诤,国朝之盛。有阙即补,何用不臧!”“儒者报国,以言为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庆历三年八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疏于前。仲淹即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其十事谓: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等十条改革主张。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吏治改革。在官员的选拔,在官员的升降,在官员的待遇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
“庆历新政”的另一项内容是富民强兵。第一,是发展农业生产,即“厚农桑”。第二,减省徭役,其主要办法是合并县治,以省职役,即“减徭役”。第三,广施恩信,使郊祀赦书中“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等惠及百姓的事情,一一得到施行。
“庆历新政”的第三项内容是加强法制。立法要慎重,有法要执行;法律有差失,必须上报,经中书、枢密院审查,确有不当,然后再更改。此即“重命令”。
由以上可以看出,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可以说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也可以说是“左右天子谓之大忠”。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范仲淹等一大批士大夫所表现出来的担当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
张希清教授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言极谏,敢做敢当,这也是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政之道。范仲淹以其先进的思想、宽阔的胸怀、人格的魅力成为当时士大夫公认的领袖,也成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典范,至今也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和教育意义。
3
■相关链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以《岳阳楼记》一文,名传千古;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几为妇孺皆知。他先后为官从政37年,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蕴涵着极为宝贵的政治思想和智慧,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而其为政之道最为突出的,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等。
民本思想 先民之忧,解民之困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首先体现在“爱民”方面。1033年,江、淮、京东大旱,蝗虫成灾,范仲淹多次上疏,建议遣使巡行救灾,均无答复。他找了一个机会,当面对仁宗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宋仁宗乃命仲淹为江、淮体量安抚。他“所至开仓廪,赈乏绝,毁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还把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广德军(治今安徽广德)饥民所吃的乌昧草子封进奏给仁宗。他在《封进草子乞抑奢侈》的奏章中说:“窃见贫民多食草子,名曰‘乌昧’,并取蝗虫曝干,摘去翅足,和野菜合煮食。……民于饥年艰食如此,国家若不节俭,生灵何以昭苏!臣今取前件草子封进,伏望宣示六宫、藩戚,庶抑奢侈,以济艰难。”封进饥民所食草子,让天子宣示后妃、宗室、外戚,以抑制奢侈这样的事情,大概只有范仲淹才做得出来。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富民和教民上。范仲淹的富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重视农业,他提出了“厚农桑”“减徭役”“ 宽赋敛”等改革主张,而且躬身实践,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尽量减少百姓负担。庆历三年,八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疏于前。仲淹即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第三项“精贡举”,明确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主体意识
与天子“共治天下”
随着士大夫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北宋中期出现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潮和政治局面。“共治天下”亦作“共理天下”。而在北宋的士大夫中,范仲淹大概是谈论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最多者之一。
天子与士大夫应该“共治天下”,在北宋中期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这在范仲淹的意识中尤为强烈。对于天子而言,是应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范仲淹等士大夫们的奏章中经常谈到的;对士大夫而言,是应该与天子共治天下,这在范仲淹等士大夫们的文章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毫无疑义,都是具有这种为政意识的。“与天子共治天下”这一为政之道是北宋士大夫的一种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范仲淹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4
2
1.请您开讲
健康、养生、维权、科普、亲子、国学、鉴藏、社科、法治、投资、理财……如果您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造诣,请与我们联系。
2.请您点题
如果你想听哪位专家的讲座,或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可及时向我们说说你想法,我们愿竭诚为您服务,尽力为你安排。
3.敬请光临
如果你想现场聆听专家的真知灼见,并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请与我们联系。
4.敬请关注
微博:新浪、腾讯微博,搜索关注@漯河晚报;微信:添加公众号lhwbpt;电话:158395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