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麦黄时节,我慕名来到“字圣”许慎的故乡河南省漯河市。参观过许慎文化园,拜谒过许慎墓,瞻仰过许南阁祠,我突然想到坊间有一本卖得挺火的书《伟人都是熬出来的》,说是古今中外的伟人都历经煎熬、备受磨难,无一不是熬出来的。我觉得所言有理,例证多多,联想起来,许慎也是熬出来的文化伟人。
说到熬,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老话、“熬了十来年才熬了个副科级”的说法。当然,这都谈不上“伟大”。要想走到伟人的高度,恐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积累、打造、提升。许慎作《说文解字》,从初稿至最后定稿历时22年,如果再加上前边数年的酝酿与后边数年的重新修订,花费了他多半生的心血,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才有这生平最伟大的得意之作。其间甜酸苦辣也是一言难尽,有低谷,有逆境,摔过跟头,走过麦城,但他毕竟熬出来了。还有马尔克斯,用一辈子熬成了公认可以盖棺而论的伟大作家;齐白石直到93岁高龄还在奋力作画,无愧伟大画家的称号。还有那些杰出科学家,没有个几十年的积淀、酝酿,厚积薄发,就不足以成其事。但看两院的那些学术泰斗,看看每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哪个不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
熬,除了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陪伴,还需要足够多的成绩来积累。就说搞学问吧,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学术声望、学术地位都需要长期积累,东西积累够多了,成果积累够大了,人也就自然而然“伟大”了。许慎一辈子都在研究文字,皓首穷经,孜孜矻矻,不断积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写成了伟大著作《说文解字》。两千年来,《说文解字》 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因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许慎治学的经历充分诠释了什么叫“积小胜为大胜”,以平凡铸辉煌。毕竟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主要靠的是能“熬”的长劲、韧劲,爆发力倒还在其次。
熬,有时也是在等机会。人的伟大,除了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也要等待机遇的垂青,以获得大显身手的战场,所以要在熬的痛苦过程中寻找机会,在熬的漫长岁月里耐心等待。姜子牙熬到80岁,方遇到文王青睐,成了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躬耕于山野,幸遇刘玄德三顾茅庐,才把文韬武略用于战场,造就三国鼎立局面,自己也伟大了一把。许慎也很幸运,他先是遇到恩师、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贾逵,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经学知识,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而且其巨著《说文解字》也曾得到老师贾逵的审阅和指导,这是许慎走向伟大的重要推动力。后来,他又受到经学大师马融的推崇敬重,大大提高了他的学术威望与地位。他还遇到一批优秀学者,得到他们的拥戴和支持,《说文解字》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解字》以证字义,使其学术影响很快遍及全国,成为万众仰慕的学术权威。
有人觉得“熬”起来很痛苦,譬如熬鹰、熬夜、熬年头、熬资历,所以就有“备受煎熬”“苦熬岁月”这样凄凄惨惨戚戚的词。没有希望、没有奔头的“熬”,确实很痛苦,度日如年。但是,一个人如果像许慎那样痴迷于文字学事业,钟情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他就会觉得“工作着是美丽的”,就会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很享受熬的过程。于是,在熬中成熟,在熬中蜕变,在熬中升华,在熬中成为伟大人物。
怎么“熬”出个伟大?办法很多,各人都有自己的高招。不妨以“字圣”许慎为楷模,保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有竹子一样的韧劲,骆驼一般的耐力、能伸能屈的性格、不急不躁的品性、拿得起放得下的襟怀、站得高看得远的眼光,有了这几样,你想不“伟大”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