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7月5日 星期

守望内心的教育梦
——记舞阳县辛安一中语文教师陈伟华

□见习记者 李文姣

从一名中师毕业的农村小学教师到全县知名中学里的名师,一路走来,陈伟华以自己的方式积蓄能量,不断向上攀登。为了弥补自己学历方面的不足,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学,用六年时间先后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他倾尽自己经济所能为学生筹集优秀图书上千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主持创办了全县农村中学第一份校刊,至今已经编印69期万余份;为了做好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他坚持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思考的内容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18年间,他写了约200万字,因为他相信“没有记录就没有真研究”。

不做井底之蛙

刚毕业时,最让陈伟华感到压力的就是自己的学历。当时,中师毕业的他被人戏称为“小师范”。自知学历不高的陈伟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

在村小学教书时,陈伟华一人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这间屋子原来用来堆放学校杂物,没电,没窗户,每晚梁上成群的老鼠整晚都在撕咬,而撕咬声使他不能入睡。不过这正好成了陈伟华读书的机会,每晚他都如饥似渴地看书。阅读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浅薄,更因此坚持记日记、思考各种问题。阅读让他看到了井底之外的天空,他开始努力“爬出井底”,坚决不做井底之蛙。

陈伟华在小学负责五年级的语文课。经过努力,他的教学成绩名列全乡第一,他所讲的公开课获好评不断。这两年的阅读和积累让他由一只毛毛虫羽化成蝶。后来,乡里中学缺老师,陈伟华被调进了中学。

师生都是“书虫”

陈伟华调入的这所乡村中学是全县知名的学校,升学率总是居全县第一。县城和附近乡镇的学生都涌到这里求学,一个班级人数最多的时候达上百人,而陈伟华在小学仅仅教过有30多名学生的班级。

刚开始,陈伟华很不适应这种紧张的节奏。不过,凭着一腔热情,他迅速调整心态,不断超越自我。他经常哑着嗓子上课,每次开学都像面临一场战役。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琐事,即使如此,陈伟华也没有放弃阅读。他说:“书可以拯救人。我对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阅读对我来说像呼吸一样重要!阅读让我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与不足。”通过阅读,陈伟华及时了解语文学科的最前沿内容。他先后研究了于漪老师的大语文教学、钱梦龙的导读法、赵谦祥的绿色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法、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余映潮老师的语文小课题研究、郭初阳等老师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在阅读中,许多美丽不期而至。

陈伟华爱书的习惯很自然地熏陶了学生,他的学生都称自己是“快乐的小书虫”!他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们筹建了一个小书屋。每逢星期五,学生就会涌到他的小屋里借书。陈伟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自由阅读。虽然这些事情做起来很繁琐,但他乐此不疲,一做就是17年。陈伟华感慨地告诉记者:“这区区千本书对城市的学生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通过写信走近孩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越来越难教的学生,他一度对班级管理很迷茫。后来,他阅读了张文质老师的《唇舌的授权》,得到很多启发,生命化教育也走进了他的教育生活。他开始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走近孩子。

陈伟华开始尝试给班上的每一名学生写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孩子们的心态,告诉他们老师很爱他们。他试着和学生用书信交流,用真诚、爱心、时间、耐心呵护孩子的心灵。然后,他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他说:“我其实是在守护孩子们童话般的梦想,我是一位梦想的守护者。”

陈伟华认为,行走也是一种生活,一定要坚持到处走走看看。长时间待在一个城市,就会像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有同事认为他是一个傻子,因为他每次外出都是自费——没有正式的邀请函,没有报销计划,像是他对长时间生活的乡镇的逃离。但是,陈伟华知道,等自己回去,他就不再是原来那只井底看天的小青蛙了。

2012年1月3日,陈伟华带着幼小的女儿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到冰城哈尔滨参加生命化教育团队组织的“慢教育·慢课堂”研讨会;2012年12月31日,陈伟华和全家一起到江苏常熟石梅教育诗会现场迎接2013年元旦。与专家和同行的交流让陈伟华受益匪浅。他说:“我喜欢著名的堂吉诃德。我已经是快四十而不惑的人了,依然相信理想主义,就像堂吉诃德更愿意相信风车是巨人一样,我坚持守望内心的教育梦。”

孩子们和陈伟华在一起格外开心。图片由陈伟华提供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