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孩子盼着放暑假,可是放假了他又待在家里不出门。这样下去,我真担心孩子变得闭塞孤僻了。”7月3日下午,市民莫女士的担心道出了部分家长的心声。那么,如何防止孩子变成“宅童”呢?
家长:孩子暑假不愿出门成“宅童”
自从放暑假一周以来,家住市区黄山小区的莫女士对9岁的小刚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因为孩子一直离不开“屏幕”。
不让小刚玩手机,他就玩电脑;不让他玩电脑,他就看电视。妈妈喊他吃饭,无论怎么叫都“充耳不闻”,直到妈妈强制把手机收了,电脑关了,小刚才无精打采地往沙发上一躺。爸爸布置的作业,他从早上推到晚上上床睡觉才开始做。爸妈晚上要带小刚外出散步,小刚两眼盯着电视,根本不愿意出门。
“我们也想让孩子多出去玩玩,可是孩子不怎么愿意,我们担心这样会对孩子不好,视力和身体等各方面肯定会造成影响。”莫女士说,他们小的时候玩跳皮筋、扔沙包等游戏,乐趣一点儿也不比现在的孩子少,可是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就是抱着手机和平板电脑越来越宅。
除此之外,莫女士也向记者坦言,因为他们的工作比较忙,所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看孩子。
“老人比较宠爱孩子,有时候孩子不停吵闹,或者为了让孩子听话,他们宁愿让孩子待在家中玩平板电脑或者看电视。”莫女士说,“7月2日,趁着双休日,我带孩子去附近的农场采摘,接触奶牛、散养鸡,也算是让孩子走出家门长见识吧。”
记者采访发现,因为长期玩电子产品,不少学生从小就戴上了眼镜。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待在家中,活动较少,不少孩子的体质也越来越差。
家住市区汉江路的郭先生女儿现在上小学四年级,郭先生没有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希望孩子在假期能多出去玩一玩,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只要到了周末,他都会抽出时间,带上母亲和孩子到附近的景点玩耍。可是孩子暑假后,却很少出去玩耍,原因是周边的邻居都不熟悉。
除此之外,邻居之间的孩子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孩子们玩不到一块儿。郭先生表示,小区里和他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并不多,即使有几个,彼此也不认识。“女儿基本上都是和同学结伴玩耍的时间较多,但是玩得好的同学又不在一个小区居住。因此,平时写完作业后很少出去玩。”
郭先生很是困惑,难道只有让孩子上补习班、兴趣班和夏令营,才能让孩子不困在家中?
记者了解到,城市中邻居之间交流的少,造成了孩子们玩伴少,同一个小区的孩子也感觉很陌生。因此,现如今玩伴少,也成为孩子们宅在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议: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
对于家长们担心的“宅童”现象,漯河市家庭教育研究秘书长王珂表示,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相关部门或小区给孩子们提供娱乐的空间和地方太少。如果一些社区或小区能将一些公共场地进行合理利用,公共房屋拿出一部分作为活动室,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玩耍去处,那么,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就不会单调乏味了。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目前我市有活动场地的小区还不多,倒是小区外的街头有一些简易的健身器材,特别是在沙澧河风景区的一些地方,设置了一些乒乓球台和篮球器材,孩子们可以去娱乐、健身。
针对孩子沉湎电子产品和玩伴少的情况,王珂建议,父母其实应当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打乒乓球、篮球等,减少与电子产品接触的时间。建议家长拿出陪伴的时间,离开手机和电视,和孩子一起玩耍、探索,鼓励孩子投入活动之中。父母也要多与孩子和邻居们进行沟通,可以多参加社区或小区里组织的一些活动等,增进邻里感情,孩子们也会越来越熟悉。
此外,专家表示,防止孩子成为“宅童”,需要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小区可以将一些公共空地进行合理利用,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玩耍去处;另外,家长也应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之类的团体活动,或者抽出时间带孩子旅游,让孩子在游历中增长知识,从而增强读书学习的意愿。
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到田间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