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7月7日 星期

徐梓岚:带着责任与使命前行


看到徐梓岚的照片,记者不禁惊叹起来:这女孩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长相很漂亮,真可谓才貌双全,秀外慧中。2012年,她以漯河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由于表现出色,获奖无数。2015年9月,通过北京大学免试推荐研究生考试。带着对女孩的赞赏,近日,记者通过微信对她进行了采访。

找准节奏 在大学中获奖无数

在一段适应期之后,我很快在大学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学习成绩在四年里稳步提升,获得了北京大学方正奖学金、西南联大奖学金、李彦宏奖学金,以及代表着本科生最高学术荣誉的国家奖学金。从大三开始,我尝试接触学术科研工作,申请到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完成了本科生科研项目,在北大“挑战杯”跨学科学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学习之余,学生工作也丰富多彩,中文系学生会、团委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平台,闪光的想法总能得到鼓励,在这里,我组织举办了男生节、女生节、寝室文化节、新年联欢会、文史哲联合团校等许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活动。我的努力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本科期间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还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基层团干部”称号。

成绩优异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每一位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背后都凝聚着自身的努力、老师的点拨和家庭的支持。这三者缺一不可。

说到“自己的努力”,我很惭愧,自己不是一个足够勤奋的学生。中学六年,我很多时间都在“不务正业”。学生会的各种活动,我是最热心的,有时不等团委老师布置任务,自己就想办个活动,找点事做。但学生活动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干部而言,成绩好,是底气也是本钱。

而对于学习,最吸引我的是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我是善于寻找乐趣的人,自己动手梳理一册课本的框架,觉得很有趣;想出一个观点用一篇议论文论证了它,也很有趣;看一道相似的数学题如何千变万化,同样很有趣……注意总结方法,能够得到很多单纯的快乐,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老师的点拨”上,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能在学校遇到这么多兢兢业业、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他们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更是我心灵的导师。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高三的一次模拟考试,从考场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发挥欠佳,很沮丧。没想到班主任程克勇老师一进教室就发现我的神情不对,马上把我叫出去做心理辅导。当时,我除了惊讶老师对学生心理近乎出神入化的把握,更为老师的负责尽职而感动。班上的同学,无论谁有什么烦心事,都会找程老师聊,有时候一聊就是一个早读。我们习惯把自己的疑惑、迷茫和不解告诉他,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最贴心的朋友。

高中时我们的校长是赵建钊老师,赵校长虽然工作繁忙,但仍多次与高二、高三学生座谈。赵校长让我第一次用崇敬的眼光正视教学楼上“做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一行大字,正视自己作为漯高人所肩负的使命与重托。也是赵校长教导我们用平常心面对高考,“把高考看淡就是最好的心态”“你认为没有问题,结果就没有问题”,这些话成为我整个高三时期甚至考场上的定心丸。

我的父母也是很有意思的人。在高考前的最后几个月,他们不是给我鼓劲儿,而是一直“泄劲儿”:经常念叨“即便考不上北大,人大、北外、郑大也很好”。对于他们的态度,我从一开始的惊讶,到最后习惯并且接受,甚至自己也觉得考上不错的一本就行。现在想想,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进清华北大的,他们大概觉得我已经够紧张,不想让他们的期望变成我的压力罢了。也感谢他们的良苦用心,我在高考前的心态一直很平和。

口述/徐梓岚

整理/本报记者 朱 红

■人物档案

徐梓岚,女,21岁,漯河高中毕业,2012年以64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漯河市文科状元,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醉心学术科研,也热爱学生工作,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方正奖学金、西南联大奖学金、李彦宏奖学金等多项奖励,获评“北京市优秀基层团干部”“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2015年9月,通过北京大学免试推荐研究生考试,研究生专业为中国当代文学。

面对未来 带着责任一路前行

2015年9月,我通过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保送考试,将在燕园继续自己的故事。

本科四年,北大带给我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我对生活的看法、信仰,或者说是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有两个层面。一种是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生活态度,用澄澈的心去面对每一天。专注于当下,不盲目怀念过去,也不惧怕还没有到来的未来。另一种则是家国天下的大情怀。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勇于承担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觉得这是北大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我所在的中国文学专业,和文化的责任是密不可分的。中文系的系训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对文化的责任感,继承自古代的“士”的精神。从这个专业毕业后,我可能会进入教育行业、政府机关、新闻出版行业或者其他行业,但是中文系带给我的气质会如影随形,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会长存心中。

徐梓岚于北京大学静园中文系旧址留影。

图片由徐梓岚提供

知难而进 毅然选择北大中文系

期待不高,反倒会有惊喜。2012年高考,646分是意料之中,文科状元实在是意料之外。与我一同经历高三的同学,水平不分伯仲的有好几位。我除了心态平和,也确实有运气的青睐。

在专业选择上,我犹豫了很久。比较热门的专业比如经济类、管理类、国际关系等都很有吸引力。在关键的时刻,北大招生组老师一句话打动了我:“文史哲是北大积淀最深的地方,这几个专业让人受益终生,只不过有点苦,中文系一年读几百本书都很正常。你愿意去北大中文系吗?”那时,“北大”“北大中文系”对于高中的我来说,是如雷贯耳的名字。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老师学生传承和积淀,形成的浓厚学术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吸引我。至于苦,我是不怕的。我一直相信,当人生有轻松模式和奋斗模式可选时,宁愿选择奋斗模式,虽然暂时看起来吃了亏,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填报了中文系。

收到录取通知书是2012年的夏天,那一年,北京大学已经114岁,中文系也有100多年历史了。七八月的夏夜,我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数着百年中大师们熠熠生辉的名字: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从文……他们曾任教的地方,北大中文系的大门,竟然向我敞开了。

告别失落 在学术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在真正踏入北大校门之前,我有无数的想象、无数的憧憬——我会学什么专业课?遇到怎样的老师?我会成长为什么样子?我想过很多很多。但唯独没有想到的是,北大中文系给我的比期待的多得多。

进入北大中文系,或者说进入北京大学的第一件事,是习惯自己的不优秀。你很难在所有领域都出类拔萃,身边牛人云集的地方高傲起来,这里有书法、绘画、篆刻无不精通的才子,有才华横溢玩转古诗现代诗的诗人,有大一就写出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学霸,甚至还有在晋江写了十几部小说的室友……

进入大神云集的中文系之后,我经历过一段意料之中的失落——自己从中学时代的顶尖人物,变成了平凡无奇之人,有时更会因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产生孤立之感。但与此同时,我也渐渐发现了快乐,感受到优质朋友圈带给我的成长。中文系是一片真正学术的净土,它让你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它让自以为优秀的我重新产生强烈的向上的渴望,把自己变成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不知不觉,自己的头脑更有分量了。

中文系一贯有大师级的老师亲自教授本科生主干课的传统,因此,入校没多久就见到了传说中的诸多大师。大师的课有趣有见识,特别受欢迎,孔庆东老师讲金庸的时候,教室挤得连卫生间都去不了;藏棣老师的诗歌写作课每周都要交作品,还是挡不住选课生人满为患。同时,中文系老师对学术要求相当严格,细致到对论文中的错别字都一一订正,严谨到发现有抄袭迹象直接挂科。然而,严谨归严谨,老师们为人却亲切随和得很,即使是学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也没有一点架子。2012年入学的我们刚好赶上“一对一导师制”的实行,也就是为每一位本科生配一名教授做学术导师。我的“一对一导师”吴晓东老师很喜欢在周五的午后泡一壶酽酽的茶,与同学们畅谈读书心得,那样的午后,我得到了最初的学术启蒙,也明白了中文系希望我们成长为怎样的人。

如果您是高考优秀毕业生,或者认识高考优秀毕业生,或者知道高考优秀毕业生以及当年班主任、同学和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欢迎与本报联系,提供相关线索。

本报联系方式:

电话:

18739563958 13849488633;

QQ:1808003195;

邮箱:

1808003195@126.com。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