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我们就将迎来大暑天气。习惯了夏季与电风扇、空调为伴的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在没有电的古代,老祖宗们如何度过炎炎夏日。
其实,古人在应对夏季高温时,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吹“电扇”、住“空调房”、用“冰箱”、吃冷饮……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一起来了解下吧!
团扇:女子清凉专属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到了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至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男女都用团扇,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人手一扇。
瓷枕:枕着清凉入眠
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宋代的花叶纹瓷枕最为漂亮,形状和颜色都极像西瓜。瓷枕中空,里面可以放置私房钱、钥匙、书等私人物品。
宋代纱衣:薄如蝉翼
时下过夏天,穿衣服是越短越好,可是古人的衣服都是长袖长衫,怎么能够清凉?
王涛说,文献中曾有“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颗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在南京市博物馆内展出的宋代纱衣、纱裙、罗衫、罗鞋,轻若晨雾,薄如蝉翼,其中纱衣仅重34克。若能如古人一般,在三伏天穿着这样的凉衣,一定很凉爽!
百褶裙:明清女子最爱
明清之际,女裙以多幅和多褶为时尚。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曹清介绍,“裙制之精粗,惟视褶纹之多寡”“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需十幅。”因为从男性的审美来看,褶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褶少则往来局促,十分拘谨,所谓“褶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飘飘,褶少则胶往难移,有态亦同木僵”。所以百褶裙是少女们喜爱的服装选择,而风吹裙摆,自然也带来了清凉。
铜鉴缶:古代冰箱
在战国时代,有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为“古代的冰箱”,它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古老的铜鉴缶。它的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了。而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两件馆藏的清廷冰箱——木质冰箱和掐丝珐琅冰箱,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内设夹层放冰。
冰酒器:水降酒温
2004年无锡鸿山镇越国贵族墓葬中出土过“冰酒器”。参加过那次考古的南京博物院专家说,当时成套的青瓷冰酒器是首次发现,由此可见越国贵族生活的奢华。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温酒器”。夏季使用的冰酒器与冬季使用的温酒器结构基本相同,冰酒器下面为承盘,里面可置冰,再在冰酒器内置水,小孔内置酒杯,冰降水温,从而水降酒温。
瓷吸杯:喝冰水专用
早在商代,中国人就掌握了窖冰的技术,在隆冬时节切下冰块放入深窖。三伏大热,则取冰做冷饮。当然了,喝冰水的器具也有讲究。清光绪年间的粉彩莲瓣形瓷吸杯,造型最为别致,是当时夏天喝冰水专用的,较之今日带吸管的杯子要有情致得多。于炎炎盛夏饮用冰水,顿觉丝丝清凉!
玉如意:抱在怀里生凉意
古代宫廷中还有更多消夏之法,不为外人所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就曾通过口含玉鱼,来“凉津沃肺”,消除肉体苦热。而清朝皇宫中,每间房屋都配有一柄如意,以讨“事事如意”之口彩。王涛说,如意不仅用来赏玩,还能防暑,将如意抱在怀中,凉意顿生。
据《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