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谭艺君
执行/本报记者 潘丽亚
经过十多天的假期生活,不少家长发现,自从放暑假后,孩子变成了“手机控”,吃饭、外出甚至上厕所都手捧手机,各种办法用尽,家长也难以管住“熊孩子”们玩手机。
孩子每天手机不离手
“闺女自从放假,基本上除了睡觉时间,手机就不离手,我都快愁死了。”7月12日上午,市民李女士说,她的女儿今年中考结束后,因为身体原因并没有去上辅导班,她准备让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可是没想到孩子每天拿着手机,要么躺在床上看,要么躺在沙发上看,基本手机都没离开过。
“孩子大了,有时候要和同学联系,不可能不接触手机,但没想到这个假期这么依赖手机,谈心也谈了,吵也吵了,就是没效果。”李女士说,平时孩子一个人在家,也不怎么做家务,基本上就是捧着手机。李女士注意观察了一下,女儿拿着手机基本上就是和同学聊QQ、看综艺节目、看小说。虽然看的内容没有什么,但她总感觉孩子整天捧着手机窝在床上,对眼睛不好,人也没精神了。
多数孩子变“手机控”
记者采访了十多位有孩子的家长,大多数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假期里玩手机玩得有点疯,基本上变成了“手机控”。
“我家孙子也这样,整天拿着个手机玩儿。”家住市区天元明珠小区的邓女士说,她孙子过了暑假该上初二了,现在每天除了上午去上辅导班外,其余时间不是玩电脑,就是玩手机。
家住辽河路与崂山路交叉口附近的曹女士说,看着孩子玩手机,她有时候恨不得把手机给摔了。“干啥事儿都拿着手机,昨天去卫生间洗澡也把手机放在旁边,结果不小心手机摔坏了,今天就吵着让我给他买部新的。”曹女士说她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平时没有专门给他配手机,家里有两部旧手机,孩子有时拿着上微信、玩小游戏。放暑假后,她感觉孩子过分依赖手机,甚至连电视都不怎么看,天天拿着手机窝在房间里玩游戏、看动画片。曹女士说她正考虑给孩子制订个玩手机的规则,看能否让孩子合理玩手机。
多陪孩子转移注意力
对于家长们的担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邹冬妮表示,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如果家长使用一味地堵、禁止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建议家长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达成共识。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心理学老师王红晓认为,从心理学上来说,一般自信不足、兴趣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容易受到手机等这样的身外之所的影响。家长在平时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像年龄较小的,小学低年级和更小点的孩子,只要能给他感兴趣的东西,如一起玩游戏、玩积木等,孩子就不会闹着玩手机了。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讲道理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每一项内容都要和孩子商量,共同觉得可行并且能够做到,这样约定好后,双方都要遵照执行,如果违规,一定要根据规则进行处罚,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另外,王红晓老师表示,其实大多数家庭里孩子们玩手机都是跟着父母学的,大人们下班后回到家里拿着手机玩游戏、玩微信,孩子们就模仿父母,所以平时父母要放下手机多陪孩子,如一起亲子阅读,让孩子一起做家务,或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尽可能减少孩子与手机的接触。